因此,文学文本的解读是以作品个案作为前提,所关注的是个体并非是类型。文学作品中的感性特点使读者读过便知晓,这只是表层结构,深层内涵是读者不能轻易得知的,所以文学需要进行深层解读,使内在涵义得以显现,这是提升文学文本解读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理论的基础与检验的标准主要来自于实践,理想中的文学理论是通过创作与阅读的基础进行逻辑与历史的提升。但是西方的文论学家多是学院派,相对缺少创作实践。这造成了一种偏差,文学理论多是脱离文学创作经验,不能完全解读文学文本。
结论:
西方文论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地位,与较高的研究成果,但自身仍存在诸多的不协调问题与矛盾,这从上文中所分析出的,西方文学文本解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与哲学之间的矛盾问题都可以看出。进行国内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文学理论的研究,还需要文学学者充分考虑到中国文学的特点、中国的发展特点、读者人群的特点等进行研究分析,逐渐整理出适于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研究系统。为中国文学的研究方向与思维模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胡友峰.文本实践与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重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07(02):1-9.
[2]朱立元.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01):67-90.
[3]胡友峰.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J].文学评论,2010,09(05):13-19.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