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试论清末民初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文化的构建意义

时间:2015-12-02  作者:李天刚
严复在吸收《论自由》中精神的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已为人”等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更加发扬光大,使中西文化会通、融合、发展。

严复通过译介西方科学著作,跨越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用主义思想和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肤浅的理论,深入西学观念领域,引进近代西方先进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作为思想启蒙的武器,进而从根本上彻底改造中国。他希望通过他的译作,传播西方文明,并希望将其根植于中国当时社会,催化社会改良和进步。

4.2 林纾的翻译与近代文化构建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留在近代文学史上的业绩主要是翻译文学。“林译小说”已成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林译小说”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视野和艺术视野,改变了中国人轻视外国文学的陈腐观念。“林译小说”让中国读者不仅了解到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以及资产阶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中国人民改变了对外国文学的看法。“林译小说”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林译小说”不仅向中国人民输入了新思想、新礼俗和新的文学观念,并且使中国人民看到了西洋文学在形式、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的卓绝之处,大大地开拓了中国作家的艺术视野。

“林译小说”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传达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新思想。

林纾译书其选择权固然主要取决于口译者,但他在译书时总是力图通过序跋、评论、按语向读者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林纾译《黑奴吁天录》就是最明显的一例。他从《黑奴吁天录》中看到黑奴受虐,联想到我旅美华工的备受凌辱和折磨。他始终希望通过译书来抒发自己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曰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以振动爱国之志气”。林纾的译序与跋,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亡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激动人心的力量。

“林译小说”中包蕴着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意义,具有一定的民主、科学的思想,也有反封建的因素。以《巴黎茶花女遗事》来说,小说的爱情描写就带有西方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男女平等的性爱意识和新的特色。《迦茵小传》中林纾笔下的迦茵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位备受凌辱、轻蔑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热烈追求爱情幸福的女性。林纾以饱满感情的浓墨重彩,描写了一个美丽善良而又甘愿牺牲个人、成全他人幸福的女郎,表现了林纾不同于世俗的反传统的进步意识,以及反封建的思想。

“林译小说”扩大了近代小说的题材,介绍了西洋小说的流派和创作方法。较以中国古代以才子佳人、侠义公案和讲史为主要题材的小说类型,“林译小说”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在他的160余种小说中,有爱情小说,如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英国哈葛德的《迦茵小传》;也有家庭小说,如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有社会小说,如英国迭更司的《块肉余生记》和《孝女耐儿传》;也有历史小说,如英国司各德(今译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有冒险小说,如英国达孚(今译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有侦探小说,英国柯南达利(今译柯南道尔)的《歇洛客奇案开场》(A Study in Scarlet);也有伦理小说、军事小说、实业小说、政治小说、讽刺小说等等。

“林译小说”基本上传达了原著的艺术风格,且文笔生动流畅,富于表现力,自有它不朽的价值。

林纾不懂外文,主要靠口译者的解说,但由于长期从事翻译,再加上他卓越的文字表达水平,使他的翻译颇能传达原作的风格情调,特别是他精心翻译的几部作品,如狄更斯的《孝女耐儿传》,《滑稽外史》,司各德(今译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华盛顿欧文的《拊掌录》等名著,译文都较好的保持了原著的风味。林纾的译文颇能传达原著的风格情调,他有时还给原作添油加料,使文字更加生动。从翻译的角度来讲,这是不足取的;但林纾对原文的这种加工改造有时也确实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尽管“林译小说”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它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林纾以他翻译小说的实践,提高了小说的文学地位,又以他古文家的身份,用他那洗练、明快、隽永的文笔译了160余种西洋小说,也扩大了小说的影响。”林译小说“为处在封闭文化环境中的中国读者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开拓了人们的生活视野和艺术视野,对于近现代小说创作和翻译文学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贡献(郭延礼 1998:263-299)。

4.3 梁启超的翻译与近代文化构建

梁启超(1873-1929),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又是一位翻译家。他先后创刊了《清议报》(1898年12月),《新民丛报》(1902年元旦)和《新小说》(1902年11月),除了批判封建专制,宣传维新变法外,他还介绍了西方新的政治、哲学和文化思想。这些新学说、新思想、新理论,大大开阔了国人的文化视野和学术视野,对传播西方文化有很大贡献。

梁启超不懂西文,略通日语,他翻译的作品不多,有日本小说,也有从日本转译的欧美国家的作品。前者有他译的日本东海散土的《佳人奇遇》,后者有他自日文转译法国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的《十五小豪杰》等。

《十五小豪杰》是由日本森田思轩的《十五少年》转译而来,该小说的原著为法国的儒勒凡尔纳的Deux Ans de Vacanes。梁启超只译了前九回,后九回由罗普续译。这部小说的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豪杰译”。 这部小说在当时却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主要因为小说所倡导的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拼搏、团结战斗的精神与处在民族存亡危机中的中国人民的思想有共鸣。出翻译小说外,梁启超还译过拜伦的两首诗。由于拜伦曾参加过希腊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战争,并为之献身,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爱和尊重。他所写的歌颂民主自由,争取民族独立、富有反抗精神的诗篇,也给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传统译论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形成期。严复、林纾、梁启超等不仅是翻译实践家,翻译诸多上乘作品,而且还是翻译理论家,他们提出一系列翻译思想,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马建忠的“善译”论,梁启超的“通学·通文”观,严复的“信·达·雅”论,;林纾的“神会·步境·怡神”说。尤其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是我国首倡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他运用中国古典文论思想,吸收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精髓,对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和升华,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翻译原则和标准。这著名的翻译“三字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原则和标准,应该说它是中国传统翻译的理论核心,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

5.结束语

清末民初时期的志士仁人择书而译,引进西学,他们用圆和融通的翻译形式,抱经世致用和兼采会通的态度,以文化构建为目的,他们或重纳新,或兼改旧,或以新促旧,或以旧融新,交融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紧紧围绕独立民主富强这一近代中国大主题增添新知识,开拓新境界,构建新文化。


参考文献
冯天瑜等编著.中国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中国近代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龚书铎主编.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史记.五记五帝本纪>>神话元素管窥
下一篇论文:沈从文创作中的“水”的意蕴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