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中国近代文化在冲决封建旧文化的网络中构建、发展新文化。其构建形式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和对西方文化的译介、借鉴和接受,它涉及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建设两大层面。清末民初指甲午战争以后到五四运动前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适逢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处在民族存亡、保国存种的严重时期。特殊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决定了清末民初的翻译必将肩负着构建中国近代文化的厚重历史使命。译者面对民族存亡择书而译,求救国﹑图自强﹑谋复兴,大力传播西方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创造了新的文本存在形式,增添新思想、新内容,开拓新方法、新境界,极大拓展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视野、艺术视野、文学视野、学术视野和政治视野,构建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
论文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化,清末民初,翻译,文化构建
甲午战争以后到五四运动前即所谓的清末民初(1898-1919)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处在民族存亡、保国存种的严重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语境是中国处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潮并存的时代,处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相互激荡和撞击的文化洪流中,同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更加激荡复杂的内外矛盾中。中国面临外部强权势力的威逼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其文化心态已失去了“求知于世界”的和平心态,而“以将亡而始兴学”的焦灼心情正视西方文化,审慎选择翻译西书,寻求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近代化。梁启超在《论译书》(1897)中说“处今日之天下,则必须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郭延礼1998:12)。特殊的历史环境、文化语境和文化心态决定、制约着这一时期的翻译,也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构建呈现其独特性。这一时期的翻译不再是在从前和平悠然的环境和心态下展开,而是在外强坚船利炮的压力下,为了抗夷、制夷而师夷之长技,采外域文化精粹而纳之。译者以自觉的心态,强烈的动机和综合的眼光从事这一翻译文化事业。这些有识之士“心怀求道取经救国救民之愿望” (王克非 2000:64-65)清末民初的翻译一开始就被赋予厚重的历史使命,译者面对民族存亡择书而译,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求救国﹑图自强﹑谋复兴,并依靠翻译大力传播西方文化,积极构建中国近代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清末民初的翻译主要是社会科学的翻译和文学翻译,著名翻译家首推严复和林纾,正所谓“译才并世数严林”, “严译八大名著”与“林译小说”齐名,而介绍西方哲学出力最多的当推梁启超。
2.文化概念与文化构建
“文化”是一个汉语古典词,又在近代被藉以翻译西洋对应词,从而赋予它新的内涵。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略。“文”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又具体化为文书典籍、文章、礼乐制度,与“武”相对的文治、文事、文职,与“德行”对应的文学艺能;又引申为修饰、人为加工之义,与“质”对称,与“实”呼应。 “文”,又用以表达自然现象的脉络,组成“天文”、“地文”、“水文”等专词;用以表达人伦秩序则组成“人文”。
“化”,指二物相接,其一方或双方改变形态、性质,由此引申出教化、教行、迁善、感染、教化诸义。
“文”与“化”配合使用,首见于《易·贲卦》的《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为整体词的“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合称,已沿用近2000年,其精髓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
英文和法文中“culture”的词源是拉丁文“cultura”,其原为动词,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注意、敬神诸义,以物质生产为主,略涉精神生产,总意思是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十六、十七世纪,英文和法文的“Culture”的词义逐渐由耕种引申为树木禾苗的培养,进而指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从重在物质生产转向重在精神生产(冯天瑜 2005:9-12)。
文化(Culture)作为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开端于近代欧洲。这是因为历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欧洲人,意识到风俗、信仰、观念、语言都是一个历史性的动态过程;率先开辟世界市场的欧洲人还发现,人类文化呈现共时性的多样化状貌。英国文化学家泰勒认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这是被视为经典的广义文化界说。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造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因此,文化可分为技术系统和价值系统两大部类。前者是表现为器用层面,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构成文化大厦的物质基石;后者表现为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凝聚为文化的精神内核。这两者便是通常说的物质文化(或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介于两者之间的还有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冯天瑜 2005:12-13)。
由此可见,价值系统文化或精神系统文化是文化的精神内核,而意识形态、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文化的基本功能为“人文化成”、“文治教化”,其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新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本文所要考察的是广义文化中观念文化的构建问题。
3.中国近代文化构建的方式
文化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和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构建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为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或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两个大的方面,文化构建也可对应地划分为物质文化构建和精神文化构建。文化构建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创新、改造、变革及转化等积极活动,它可以具体表现为发明某一器物,改进某一设备,催生某一生产方式,更新人们的观念,改变思维方式,培养审美情趣等社会实践。这里主要讨论构建近代观念文化中翻译所起的作用。
中国近代文化既是一个文化的范畴,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一般是指始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近代文化构建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也包括对西方文化的译介、借鉴和接受。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器物层面,进而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的制度层面,再到五四运动的思想层面。近代文化发展的三层面,一层比一层加深(龚书铎 2005:44-45)。这里所谓清末民初是指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这一历史时期,相应考察的是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设。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近代文化抉择的出发点。文化和社会现实分不开,它本身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构建什么样的文化是由社会现实来抉择的。文化也必须关心社会现实,发挥它的功能。如果文化疏离了社会现实,或者阻碍社会现实的发展,则将被社会现实所冷淡或抛弃。近代中国社会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中国近代文化构建也相应地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龚书铎 2005:62)。值得注意的是,近代文化的构建是在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发展中进行,并在这一系列政治运动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