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型彩陶,细腻节奏组成的富丽、精巧之美。半山型彩陶的装饰,其图案组织分为两种。一种是旋涡纹组成的装饰。这里的旋涡纹不同于马家窑型彩陶装饰的漩涡纹。
首先,这种旋涡纹样不是采用满饰的装饰手法,这里的旋涡纹主要装饰在陶罐的腹部及腹部以上。其次,这里的旋涡纹没有马家窑型彩陶中单个漩涡纹的动感,取而代之的是纹样装饰的工整和细腻。半山型彩陶装饰中的旋涡纹装饰是连续的几个旋涡纹的横向排列构成的整体装饰,所以平面感更强一些。另一种是葫芦纹,用葫芦纹作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区分成数个单位,整体的葫芦纹装饰精巧繁密,饱满而凝重。半山型彩陶的装饰多以曲线为主,并流行运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红、黑相间。装饰上的细腻加上色彩的多种运用,就使半山型彩陶产生一种富丽、精巧而又富有变化的节奏的美感,也因此成为彩陶工艺中最为精美的彩陶类型。
4、粗犷刚劲之美
马厂型彩陶,节奏简练、粗犷的刚劲美。马厂型彩陶的装饰纹样,常见的有折线纹、回纹,而以人形纹最有特色。有人认为人形纹是作播种状的“人格化的神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人形纹的发展有一个从繁到简的演变过程,早期为有头、有身、有双手和双足,手和足还有五指,双手伸举,屈腿直立;中期头部消失,只留躯干,肢节增多;晚期仅留爪指或变成三角折线纹。马厂型彩陶的装饰粗犷、豪放而庄重,最终形成了简练、刚劲的艺术风格。
三、彩陶装饰节奏美成因
综观各种类型的彩陶,可以发现,彩陶的装饰纹样基本上是以几何纹的形式出现的,这种装饰图案的产生,与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首先,陶器的出现离不开人们对编织的模拟,恩格斯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再者,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需要动作的一致,要求统一、规律,使产生节奏,以增强力量。把劳动上的需要反映到彩陶装饰上,就有了赋有不同节奏美感的装饰纹样。其次还有人们受图腾崇拜的影响,自然物的影响,都对彩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也由此才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彩陶,在人类历史上有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彩陶文化。
四、总结
彩陶种类多种多样,装饰手法也是各具特色,有的宁静,有的充满动感,有的婉转优美,有的富丽精巧,还有的粗犷豪放。不同的节奏产生了不同的美感,各种节奏美交相呼应,共同谱写着彩陶文化的音乐篇章,在中华文明史上奏出独特而美妙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田自秉.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东方出版中心 2010-4
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人民出版社 2005-4
3 张明川 中国彩陶图谱 文物出版社 2005-4
4 蒋书庆 彩陶艺术史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