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用“向”字还是用“到”字—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用意探幽-论文网

时间:2015-03-11  作者:陈明暖

论文摘要: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时间仓促难免编审方面造成意料不到的疏忽。编者的良苦用心天日可表,但是花费心思既成的教材推广向全国使用,让千万的读者去品读一种编本,对其中文章的感知难免有彼此个性的发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本文仅就伟人作品的原著性与编者编纂思想间的差异,笔者确实心存疑惑,迄今难以领会二者间的相融相通处,特抛砖引玉,企望借此开阔思维,开拓眼界,开达胸襟,并企盼由此能取得一种合理性的结论,从此放下疑窦,为学术领域所倡导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说法作一实证。
论文关键词:向,到,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用意

新教材编审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的基础上业经三年教学推广试验而最终修订颁行的。2002年10月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通过,在全国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使用。

2003-2004学年,笔者将铅香袭人的新版高一语文书抚摹不已,发现它与2000-2001学年高一语文教材有不同之处:①难度有所增大。原高二的诸多篇目,诸如《再别康桥》、《致大海》这些意境深邃、情调优美的诗篇放给刚入学高一的新生去领悟了;

②单元版面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例如第一单元的篇目由散文换成诗歌;

③编者有意识在选文方面注重人文因素的文章。请翻开新教材,《拿来主义》这样阶级观念鲜明火药味浓重的文章被《名人传》这种人文精神浓厚的佳作所取代,符合时代的需求。编者意图从新世纪观念出发,加大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力度,倡导大语文教学……尤其令笔者惊奇的是《沁园春·长沙》这篇老课文,毛主席深思熟虑的凝神之作,编者在诸多佳篇中千挑万选仍不忍割爱的典范名篇,在对原著的处理上颇有耐人琢磨不透之处:

读者请翻阅新教材P4页,《沁园春·长沙》与《再别康桥》二首诗同样是注重诗行的排列,这种格式充分展示了诗的气势和作者内心涌动的情感,排除了试验版教材按文章段落横向程序的编排局限。编者如此用意是让读者在鉴赏诗的外在形式美同时去感悟诗的节奏感,进而咀嚼诗的丰富内涵。但是,如此醒目的诗行排列中,竟然让笔者发现一个显而易知又容易让人忽略的问题(也许这点早有人发现,只是他们疏忽不较罢了),但笔者认为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请对照阅读下面的诗句):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毛泽东

曾记否,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向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浪遏飞舟?

(试验版教材和修订版教材原文)(毛泽东手书,试验版教材和修订版教材的第一张插图)

谨此,笔者提出三个问题与诸君探讨:

其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系我国唯一深受全国民众信赖声

誉久享的在教育界可信度最大的出版社。在教材前言的“说明”上赫然有以下表述:“著作权所有,请勿擅用本书制作各类出版物,违者必究,如发现印刷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福建省出版总社印刷社联系调换”,那么,上述所列对比的同一首诗句,其文字的更替,系付梓时有意印成“到”字,还是认为原诗“向”字有不妥之处?未在“说明”之中有任何文字说明。

其二,通读《沁园春·长沙》,我们读者感悟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写此诗是要展示他作为伟人那搏击风雨、气壮山河的魄力,主席那藐视困难、迎难而上、风云变色的气概,在“向中流击水”一“向”字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示。这“向”字是已故共和国开国主人的墨迹,现今有人把“向”字改为“到”字,是否经原作者同意(教材编注中未有任何表白)?此问题未予澄清,势必以讹传讹,大大影响对原本的阅读领会。

其三,试验版教材和修订版教材的教参对“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诠释如下:

“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的船只都阻拦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照后一种理解,这诗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

读到这段注文,以笔者浅陋之见,编者是有意要用“到”字无疑了。因为教参诠释这么说“到江心游泳,有事先的约定之意,以集体搏击风浪为快事,令人感受到集体斗争生活的快乐”。然而,毛诗是用偏是用“向”字,笔者认为“向”这个字有表现自我冲击风浪,主动迎击困难的乐观姿态,毛主席用“向”字是坦露他对斗争的渴望。“向者,面对也。”(《辞源》是这么解说的)笔者认为“向”在这里有主动之意,“到”字在这里被动之意颇大些。由此可见,从全诗的韵味看,应该是以作者的主要用意为主。然而编书人凭主观发挥也能说出诸个理由。在这篇诗歌的教学困顿之中,面对学生的发问,鄙陋的我难以自圆其说,只好以欣赏名作的公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搪塞,但是毕竟问题未洞明,依然对此耿耿于怀的,终于还是把疑问抛给诸君,恳望得到赐教。

以上,是我要咨询的问题。

这时一个想法忽然冒出来——

用“向”字,还是用“到”字,这牵扯到尊重原著的态度问题。

平心而论,编者将某知名度较高人物的文章入选为教材,无论是全文录用还是节选篇章,至少是与原著人或受其委托人打过招呼的。如果想就某种旨意出发改动选文中的文句,照理说要有原作者书面同意的意见,这可以在注释或序跋中进行说明。否则,岂不有“篡改”之嫌?今此教材将“向”字改为“到”字,未在课本或教参上有任何注明云云,不能不让人在品读此名作时陷入深深的无边猜测之渊。

笔者乃偏远小县城一教书匠,谈不上抠字眼,更不敢寻毛病,将一孔浅见说出来惹大方之家见笑了。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新石器彩陶装饰节奏美探讨_节奏感-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从沉默到发声——喜福会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