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本文主要就这个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二、研究方式
1、调研地点
这次调查我们选择了四川省东北部的C县S乡,一个普通的小乡镇,和许多四川其它的乡镇一样,有大量的外出务工劳动力。S乡地处城乡结合地带,交通方便,村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从80年代开始,S乡就有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1996年至1998年达到高潮,全村有近50%的劳动力外出打工,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且每年外出打工的人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由于有如此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乡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儿童主要还是以上学为主,家里的田大多由老人种。而水稻是当地主要的农作物,水稻的种植对于劳动强度的要求也相当大。因此,很多老人对于种植水稻无能为力,而外出打工的子女能够在外挣到更多的钱,足够弥补撂荒土地的损失,因此有大量的家庭选择不种庄稼。特别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取消以后,更多的人选择不种粮食,而基层政府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瞒报他们抛荒的实情,因此有很大一批人在土地抛荒之后仍然享受着国家的粮食补贴。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统计方法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很多种不同的统计方法,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有以下几种:
(1)耕地劳动比例法
耕地劳动比例法是胡鞍钢在《中国就业状况分析》中提出来的。他假设1957年中国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按照这一年的耕地劳动力比例来计算各年的剩余劳动力。
(2)直接计算法
直接计算法是由王诚在《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到效率型就业》一文中提出来的,其由相关农业统计数据直接计算出来,公式为:RDU=RE-TVE-PE-IE-FE-CE。其中RDU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RE为农村总劳动力数量;TVE为乡镇企业就业量;PE为私营企业就业量;IE为个体劳动就业量;FE为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CE为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除CE外,其他数据都可以直接由统计数据得出,CE则间接计算得出,据测算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资源可容纳劳动力数量为1.5亿,按照农村生产线固定资产计算出容纳系数为6.4,假设这一系数不变,计算农业资源可容纳劳动力数量。
(3)农户劳动力模型
应用较为广泛的还是由刘建进提出的农户劳动模型。该模型对于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为:农户的生产行为是农户根据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资源禀赋状况培植起各种生产要素,使得生产收入达到最大化。农户当前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达到七生产要素最优配置时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之差就是该农户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其具体模型我们在此就不列举了,其模型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只要非农收入高于农业收入,就一定存在有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差距越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越多。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统计方法于当今实际情况都不太适用。耕地劳动比例法是以1957年的耕地劳动力比例来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其并没有考虑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因此,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不准确。至于直接计算法,其中最重要的数据是CE(农业资源可容纳劳动力数量)的计算,其前提条件是假设容纳系数不变。而容纳系数是根据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情况得出的,如今已经过去10年,难免会有偏颇。而农户劳动模型,其主要的原理是用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相比较,只要非农收入高于农业收入,就一定存在有农业剩余劳动力。而目前,对于中国许多农户来说,主要劳动力已经转移到城市打工,减少了对农业的投入,非农收入增加,而农业收入减少。如此,按照该模型的理论,那么还将存在剩余劳动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假如将对农业的投入降低到零,即将土地抛荒,那么所有的收入都是来自非农收入,由此计算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更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不应该按农民的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的差别,或者是否高于平均收入计算,而应该按照农业土地等农业资源能够实际容纳的人计算。(后应该详细论述一番)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三、数据分析
收集的数据来自四川省C县S乡。S乡幅员23.1平方公里,共有农业人口3653户,共14462人。劳动力8564人,外出务工劳动力5760人。

图表1:2006年S乡劳动力外出情况单位:人
由上图可以看出,S村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占全部劳动力的53.6782%。而且外出务工人员有日益增加的趋势。
在S乡留守的人员中,劳动力有3967,40.21%占;老人有3716人,占37.67%;儿童有2182人,占22.12%;

图表2:2006年S乡留守人口情况单位:人
S乡共有耕地530公顷,合7950亩,在实施退耕还林之后,森林面积达到1.5万亩。在7950亩耕地中,水田大约占70%,主要种植水稻;旱地大约占30%,主要种植蔬菜。而蔬菜种植主要分布在公路两旁,以大棚种植为主,多是农民将土地转包给一些农业企业,由农业企业或者业主集中经营。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