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多个省市乃至国家都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型。本文利用了广州年鉴的2005-2007的统计数据,基于灰色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的优势,探究了城市化对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灰色关联分析
一、引言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经济要素从农村不断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关于城市化与技术创新关联性分析,最早由国外学者普雷德于1966年得出美国在1860年前后发现35个重要城市的人均专利数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1倍。我国近年学界也十分注重两者的相互作用,如程开明等(2008,2009)先后基于VAR模型和创新中介效应动态分析了中国城市化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王永锋等(2007)运用了相关分析、层次分析等对中原城市群9个省辖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做了综合评价,以上研究都总结出城市化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的研究多数基于宏观分析,欠缺对地方区域和行业特征的分析;其次,生产性服务行业对制造业起到了基础性支持,但至今还没有对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城市化间关系研究、城市化是否也显著促使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各分行业与城市化的密切程度;第三,由于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起步较晚,且与城市化关系数据较少,因此现有数据灰度较大,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难以奏效。本文针对以上问题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研究广州生产性服务业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二、指标、数据和实证分析
(一)指标和数据来源
关于城市化水平的指标选择,本文按照全面性、主导性、层次性、可操行以及数据获取的可行性原则,并借鉴已有的测度指标体系研究,从广州信息统计网站中选取了2005~2007年的全市总人口(X1)、非农业人口比重(X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X3)、人均GDP(X4)、第二产业比重(X5)、第三产业比重(X6)、人均日生活用水量(X7)、在校学生数(X8)、专业技术人员(X9)、万人拥有医生数(X10)全市拥有公交车数(X11)和燃气普及率(X12)。为克服指标权重的人为主观性以及指标间的信息重叠性,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因子,并用因子得分计算各年的城市化水平。运用SPSS13.0,分析结果如表1、表2.
表1特征值与贡献率
公因子
|
特征值
|
贡献率
|
累计贡献率
|
1
|
9.735
|
81.123%
|
81.123%
|
2
|
2.265
|
18.877%
|
100%
|
表2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表3各因子得分和城市化水平的综合得分
年份
|
经济水平因子得分
|
社会化水平因子得分
|
综合得分
|
2005
|
-1.08560
|
0.39345
|
-0.81
|
2006
|
0.20206
|
-1.13688
|
-0.05
|
2007
|
0.88354
|
0.74343
|
0.86
|
按特征值大于1和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共提取了2个主因子(表1),并且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100%,代表性十分显著。表2为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法正交旋转后所得的因子旋转载荷矩阵。综合表1和表2知,第1主因子贡献率为81.123%,在X1、X2、X6、X7、X8、X9、X10等指标上的载荷都较高,体现了对城市进程中社会公共服务和对现代化建设的综合评价,命名为“城市社会化水平因子”。第2主因子贡献率为18.877%,在X4、X5载荷高,这些指标体现为城市化中居民家庭收入状况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命名为“城市化经济水平因子”。以表1各因子的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广州市每一年的城市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如表3
目前,普遍认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构成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体。鉴于此,本文选取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Y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Y2)、金融业(Y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Y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Y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Y6)。为了测算各行业2005-2007年的技术创新能力,考虑到数据为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出来的技术进步变量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参考指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需要分行业的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数据选取各行业增加值作为产出变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资本投入变量,劳动投入应用劳动投入时间来表示,由于数据无法获取,本文选用各行业从业人员人数来表示。数据来源2004~2007年《广州市统计年鉴》,运用DEAP2.1软件分析。结果如表4
表4各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技术进步状况
行业
|
2005
|
2006
|
2007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197
|
1.133
|
1.359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1.204
|
1.135
|
1.366
|
金融业
|
1.861
|
1.059
|
1.290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995
|
1.102
|
1.368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1.205
|
1.135
|
1.367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099
|
1.115
|
1.306
|
(二)灰色关联分析
1.理论基本介绍和建立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所创。灰色关联分析是对某一发展变化系统的动态过程发展态势进行量化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中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和其他分析方法相比,灰色关联分析有其特殊的优势越性,如计量经济分析、一些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要求必须是大样本(样本容量大于等于30),样本服从某个典型分布(如正态分布)等。而灰色关联分析对样本容量及样本分布并无特殊要求,基于城市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间关系数据较少,统计数据灰色度较大,灰色关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统计及计量分析方法的欠缺。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判断其关联程度的紧密性,曲线越接近,序列之间的关联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关联系数模型:
(1)
(2)

关联度模型:
(3)
关联度越接近于1,说明序列之间的关联程度越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