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_推力-论文网

时间:2014-07-18  作者:邱晖

论文摘要:本文立足于“推力—拉力”理论,运用1978年至2008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估算出了作为“推力”和“拉力”的有关指标与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弹性系数,从而得到了不同因素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力。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如何进一步做好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力,拉力,理论,实证分析

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首先要明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密切关联的是另外一个概念农业剩余劳动力。从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中沿袭而来,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定义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边际产量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这就是说,即使他们不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也不会对农业产值造成任何负面的影响。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其中胡鞍钢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指出,国际流行的这种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在我国并不适用,在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应该是那些边际产量虽然为正却不能获得足以糊口的收益更加无法创造剩余产品的过剩劳动力。从外延上讲,农村剩余劳动力所涵盖的范围应当比农业剩余劳动力更广,因为除了农业剩余劳动力之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应该涵盖农村的第二、三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但由于农村的第二、三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占的比重很小,故本文在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上并不做严格的区分。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该被定义成将这部分过剩劳动力转移至城镇或者说非农产业,这是消弭城乡二元经济,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不难想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边关系到第一产业机械化程度不断加深下导致劳动力释放的归宿问题,一边关系着其他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补充问题,是实现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步骤。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黑龙江省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对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善加引导,形成良好的政策,就必须了解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测定这些力量的大小。

一、“推力—拉力”理论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已经提出了诸多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二元经济理论、供需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等。除此之外,“推力—拉力”理论是研究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重要理论。19世纪末,英国学者拉文斯坦曾指出一系列促使人口转移的因素,包括气候条件、生活负担、遭受歧视或压迫等等。20世纪50年,美国学者唐纳德博格在拉文斯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系统的“推力—拉力”理论。他指出,无论是在迁出地,还是在迁入地,都存在着促进人口转移和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人口转移的最终结果,是这些力量相互搏斗,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迁出地,促进人口转移的因素(推力)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枯竭、较低的收入、劳动力的过剩等等,阻碍人口转移的因素(拉力)包括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际关系网络等等。在迁入地,促进人口转移的因素(拉力)包括较高的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等等,阻碍人口转移的因素(推力)包括陌生的环境、与家人分离的痛苦、较差的生态环境、与其他人之间的激烈的竞争等等。人口转移顺利进行的条件当然是迁出地的推力大于拉力,而迁入地的拉力大于推力。博格的理论比较贴合中国的实际,与本文的实证部分思路一致,因此,“推力—拉力”理论将成为本文的理论基础。

二、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实证模型

1.指标的选取

根据前文的“推力—拉力”理论不难发现,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是比较多的,但却可以将其概括性地分成“推力”和“拉力”两种。在迁出地,有许多力量汇总成一股将劳动力转移出去的“推力”。在迁入地,也有许多力量汇总成一股将劳动力吸引进来的“拉力”。由于我们将要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如果我们将所有构成“推力”和“拉力”的因素全部考虑进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自相关等诸多问题。我们需要考察现实,对选择什么样的数据做出最佳的选择。

首先是用什么样的指标来代表“推力”,将剩余劳动力从迁出地“推”出去的力量有很多,但主要是两种,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因而被释放成为剩余劳动力,黑龙江省每年使用的农用机械总动力是度量这种“推力”的理想指标。另一种是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的提高给了剩余劳动力外出谋生的资本,如果用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相应指标应该十分可取,但由于黑龙江省只在1996年和2006年做农业普查时才有相关的数据,故该指标无法进入我们的实证模型。

其次是用什么指标来代表“拉力”,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拉”进迁入地的力量同样很多,但最重要有两个,一是城市的高收入水平,剩余劳动力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需要花费很多物质和精神上的成本。城市更高收入水平的吸引应该是一种重要的“拉力”,用城镇收入与农村收入的差来衡量这种力量应该是合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市主要从事的是第三产业(虽然建筑业并非第三产业,但房地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可以用第三产业GDP的增长来衡量这种力量。

2.模型的设立

在我们所考察的问题中,我们更希望知道当这些“推力”和“拉力”发生百分比变动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发生的百分比变动,从而使我们对于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力有一个了解,并且能深入追究其原因。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四川交通系统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_现状分析-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之我见_高职院校-论文网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