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和创新是农村生产关系有效运作的两种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手段。在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过程中,必须使两种手段兼容并包,在稳定的基础上求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求稳定。农村生产关系的选择和确定有很强的时效性。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是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层次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以及农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不同,决定了农村生产关系必然是一个由确立、完善、创新到新关系的良性的循环过程中。在任何时候,农村生产关系一经确立,应由国家通过法律等手段使之规范化、合理化,从而使其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性。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该关系模式应有的制度效应,才有可能使农村中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所蕴涵的经济效力得以有效发挥。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日益提高,农村生产关系应适时地进行变革创新以趋于完善。因此,在农村生产关系的选择、确立和运行的过程中,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创新动力的培育使不可缺少的,在特定时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创新甚至成为农村生产关系合理与罘,效力大小的主要指标。稳定和创新的统一实际上是追求公平和效率的国家引导和农民探索的统一。1978年以前,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农村生产关系变革采取国家引导,农民自愿的方式;1978年以后,为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生产关系变革采取了农民探索,国家认可的方式;2004年以来,为实现社会和谐,农村生产关系正实践着国家引导,农民探索的新形式,体现了规范约束、与时俱进的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农民应有的土地产权的主体地位和国家应有的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的主导地位是60年来国家、农民社会实践的必然结果。论文家庭稳定和谐的血缘纽带,家庭成员高度责任感确保家庭经营实行最合理的分工、最有效的管理和很强的灵活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决定了家庭经营具有不可罘认的主体地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前期,粮食产量的稳步增加就说明了这一点。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客观上必然要求农民对土地产权的主体地位。历史上不平等的土地产权关系曾经是大规模农民起义与王朝兴衰更替的根本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积极扩大内需和大规模的筑路、房地产投资,以土地私有化为内容的“房吃人的圈地运动”在官商勾结下迅速蔓延全国。2004年以来,被迫失地流离失所的农民纷纷上访,加深了国家、集体和农民的矛盾,影响了社会稳定,恰恰说明了目前农村土地产权的极度混乱。确立农民土地产权的主体地位不能因此忽略国家作为制度创新和宏观调控的主导地位,制度创新的本质是不同经济利益集团矛盾冲突的必然选择,国家利用强大的政治权力始终拥有经济配置权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客观上弥补了制度创新主体农民的缺陷和失误,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土地产权关系,使三个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拥有与自身地位相应的产权要素,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为追求自身的产权收益的实现而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身的经济行为,以此来建立和健全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秩序。以石油危机、粮食危机和货币危机为表现形式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国家、国际垄断的发展趋势警示我们加强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保障农民的土地收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因此,把土地产权的再度分离作为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突破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应农业产业的国家、国际垄断趋势,简化土地产权关系,实行土地的法律所有权和经济所有权的分离势在必行,那种认为土地国有,实行命令主义,搞平均主义或土地私有,实行自由主义,搞两极分化是与农村土地的资本化和农业产业的垄断化是背道而驰的,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3/1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