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料期间,如遇天气干旱,料堆较干,前期翻堆先在料堆周围浇些水后再翻堆。
料堆的水分应在前期调节好,堆制发酵中后期(第二或第三次翻堆后)不能再加入任何东西。就像煮饭、菜一样,快熟了的饭菜不宜再加入生的。
最后一次翻堆时,用砖石垫竹木离地面15~20厘米,然后在上面堆料,并垂直预插几根粗毛竹或木筒,每隔0.8米左右一根,堆毕后第二天拨除,形成透气洞,以利增加料堆透气性和排除废气、臭味,可大大提高培养料的质量。
若采用二次发酵:翻堆2次后,约15天左右,即可进房进行加温后发酵。
后发酵的方法:培养料进房后,把房内温度加温至60℃保持6~8小时进行巴氏灭菌,然后降至52℃左右保温3~4天培养有益微生物即成。
若采用增温剂发酵:则在混堆前一天把增温剂加入粪肥中充分拌匀,第二天进行粪草混合堆制即可。添加增温剂后发酵8~10天即可进房,无须再翻堆。可减少翻堆2~3次,大大节约用工,而且增产效果很好。
培养料是蘑菇生长的物质基础,培养料堆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蘑菇栽培的成败及产量的高低,培养料的堆制发酵是按一定的规程进行的,而不是随便的堆沤就能种好蘑菇的。优质的培养料应是腐熟、不是腐烂;草呈棕色,有蘑菇清香味,无臭味异味,无氨气,草料有拉力和弹性,粪草疏松、腐熟均匀一致,含水量60~65%、PH值6.5~7.5。
四、栽培场所的准备
栽培蘑菇的场所可多种多样,要因地、因条件制宜。可室内栽培,也可室外空闲地、冬闲稻田就近、就地搭阴棚栽培。不论哪一种,都要提前准备好,不误培养料进房、进床。否则,优质高产就难保证。
下面介绍一个栽培100平方米的简易簿膜菇房的搭建规格及方法:宽5米,长13米,占地65平方米左右。搭床架两栋,每栋宽1.5米,长12米。搭床格3层,每层高相距65厘米,底层离地面20厘米。中间和两边留走道,中间走道宽70厘米,两边走道宽65厘米。棚顶拱形,用塑料簿膜加草帘覆盖。先搭好床架,再搭棚顶棚面,这样搭建既快又方便。床架要搭得牢固,每平方米能承受100千克以上的重量。
菇房、床架搭好后,培养料进房前进行空房消毒一次(用杀虫、杀螨及杀菌农药混合全方位喷杀或熏蒸消毒一次),两天后再用3%漂白粉加5%生石灰混合液喷洒或粉涮一遍更好。
五、培养料进房与下种
培养料进房前,在料堆周围喷洒一次农药消毒,培养料进房完毕,最好能再喷药消毒一次或熏蒸消毒一次。
菇房培养料经消毒24小时后开门窗排除废气,料温降至28℃以下后就要及时翻格下种。料厚15~20厘米,把菌种撒在面上,再盖上1厘米厚的培养料,然后轻轻压平即可,中间要稍高。每平方米用麦粒菌种1袋或1.5瓶。
播种结束,把菇房地面、走道彻底清扫一次,保证菇房清洁,然后在菇房地面、走道泼浇一次新石灰水消毒(注意:不能浇在料面上),既可抑制杂菌虫害的发生,也可提高空气湿度,促进菌丝早生快发,有事半功倍之效。
六、播种后至覆土前的管理
下种后至覆土前(约15~20天),这段时间重点是促进菌丝生长,防止杂菌发生。工作主要是控制好室(棚)温及抓好适当的通风换气。室(棚)温尽量控制在22~26℃之内。室(棚)温在26℃以上(特别在28℃以上)易发生鬼伞危害。通风应由少到多,逐渐加大,阴、雨天多通风。后期加大通风,使料面干燥,促使菌丝往料内中下部生长。无特殊情况,下种后至覆土之前,不能(也不需要)在料面喷水。
七、覆土后至出菇前的管理
正常情况下,播种后15~20天,菌丝长进培养料的三分之二时就可覆土。要夺取蘑菇优质高产,覆土用的土质选择很重要,一般选用水稻田壤土或沙壤土为好,要求团粒结构好,毛孔细多,富含腐殖质,持水性好。如用泥炭土或人工改良土更好。覆土时,先把料面喷湿润,并喷一次杀虫农药,然后格土。近年来为了省工,一般采用覆混合土,即不分大小,不过筛,打粹后拌入1%石灰粉或浇入适量石灰水拌匀后直接覆土,如果土质差,可拌入部分发酵腐熟的牛粪或经石灰水消毒的谷壳更好,以提高土层养分及增加透气性。也可用谷壳混和牛粪发酵后使用更佳。覆土厚度3.5~4厘米为宜。
覆土后立即喷一次透土水,透土水一定要透,来回反复调喷至土层底部粗土无白心,面土捏得扁、搓得圆,但不粘手为宜(未添加石灰或石灰水的,可用2%石灰清水调喷)。喷足透土水后大通风数小时或一个晚上,然后减少通风,控温保湿、培育土层菌丝(前期称吊菌丝),停水几天以后视土层水分、菇房保湿度及天气情况等,可适度轻喷,土层发菌中期,保持土层稍湿润、不干即可,菌丝未发好前不宜喷重水。
覆土调水后的通风同样由少到多。土层菌丝爬到一定高度后(土层的三分之二),加大通风,防止菌丝冒面,并促使其横向健壮生长。
土层菌丝发好后(约覆土调水后15天左右),土层菌丝浓密、粗壮后,及时喷结菇水(即喷1~2天稍重的水)。
八、出菇期间的管理
1、水分调节。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