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姬菇[Pleurotus cornucopiae (Paul:Pers)Roll]进行松杉木屑驯化栽培试验,筛选出适应松杉木屑栽培的优良菌株,宁P-Co18.
论文关键词:姬菇,松杉木屑,驯化栽培
1姬菇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 子实体复瓦状丛生。子实体中等大小,菌盖直径5~13cm,初期呈扁半球形,伸展后基部下凹呈扇形,光滑,幼时呈灰色,后渐呈灰白至近白色,有时稍带浅褐色,盖缘薄、平滑;幼时内卷,长大后常呈波状。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宽、稍密,延生而在菇柄上交织。菇柄短,偏生或侧生,内实,外表光滑,长2~5㎝,粗0.6~2.5㎝,往往基部相联。孢子印淡紫色。孢子无色透明、光滑,孢子椭圆形,大小为7~11um×3.5~4.5 um。
1.2 自然界的分布及生态习性 春、秋季近复瓦状丛生于阔叶树枯干上。分布我国河北、黑龙江、吉林、河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安微、江西、广西、海南、云南、新疆等省、地均有野生姬菇资源的报道。
1.3 生物学特性
1.3.1 营养 姬菇属于木腐生菌。姬菇在自然界野生的条件下,是发生在阔叶树木的枯干上,靠分解吸收树木的木质素、纤维素营养腐生生活。人工栽培多用熟料栽培,生料栽培很少。在实际栽培中姬菇的原料丰富,阔叶树木屑、棉籽壳、玉米秆、麦草等作碳源,添加麸皮、米糠、玉米粉等作氮源。
1.3.2 温度 姬菇属中低温型菇类,具有变温结实的习性,出菇阶段需要一定温差。菌体生长温度为5~28℃,最适温度25℃左右;出菇温度为10~22℃,最适温度12~20℃,温度低于10℃或高于22℃以上时,不易产生菇蕾。
1.3.3 湿度 姬菇是喜湿性和类,抗干旱能力较弱,适宜菌丝生长的培养料含水量为60%,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出菇期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
1.3.4 光照 姬菇和其它侧耳属一样。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发菌期间宜放黑暗处,光线越强菌丝生长势越弱。出菇期应有散射光,光线太暗或太强都不利于子实体色泽形成。
1.3.5 酸碱度 姬菇菌丝在pH值6.5~8.0的培养料中均能生长,最适pH值7.0,出菇阶段pH为6.5~7.0为宜。
1.3.6空气 菌丝生长阶段对空气的要求不严格,与其他侧耳属一样,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能刺激姬菇菌丝的生长,出菇阶段则需要大量的新鲜空气,通气不良,子实体不能正常发育,容易形成畸形菇。
2驯化栽培
2.1 母种培养基 用两种培养基进行母种分离和驯化。1号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成基(PDA);2号培养成基:松杉木屑煮液1000ml(松杉木屑200g加水1000ml煮沸30min,取其滤液加水至1000ml)pH自然,使用1、2号培养基对菌丝进行分离和转管纯化都有获得满意的效果。在松杉木屑87%、麦麸10%、砂糖1%、碳酸钙1.9%、多菌灵0.1%,含水量60%,pH自然,按闽东地区菇农的常规栽培法均获得子实体,选择朵形端正、健壮、肥大、色泽好的优良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培养纯化,筛选出菌丝生长快、抗逆性强、出菇整齐、质量好,产量高的优良菌株为母种,编号为宁P-Co18。P-Co18优良母种的保存和扩繁使用1、2号培养基效果较好。
2.2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 筛选到原种和栽培种通用培养基。Ⅰ号培养基:新鲜松杉木屑没有通过任何处理(松杉各占一半)77%,麸皮20%,碳酸钙2%,砂糖1%, pH自然。Ⅱ号培养基:陈松杉木屑82%,麸皮15%,石膏粉2%,砂糖1%,pH自然。接种后在25℃温度下培养成30天左右菌丝满瓶。菌丝粗壮、浓密、灰白色。
2.3 栽培技术
2.3.1 栽培季节 姬菇属中低温型菌类。当自然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即可接种栽培,春季、秋季均可栽培。在福建的闽东地区每年的3月到9月栽培较为适宜。
2.3.2 栽培方式 姬菇大面积代料袋栽可选择室内床架、大棚床架熟料袋栽方式,可用高压聚丙烯或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规格为15㎝×30㎝×0.05㎝或15㎝×50㎝×0.05㎝。
2.3.3培养料配方 采用三种培养料配方:(1)松杉木屑72%、麸皮25%、石膏粉2%、砂糖1%;(2)松杉木屑82%、麸皮15%、石膏粉2%、砂糖1%;(3)松杉木屑77%、麸皮20%、石膏粉2%、砂糖1%。各配方含水量调至60%。以上松杉木屑没有通过任何处理松、杉各占一半。
2.3.4制栽培袋 按配方称料,拌匀后调含水量为60%,随即装袋,装紧压平料面后袋口用线扎紧,装好的料袋,即可装入常压灶灭菌,100℃保持8小时。出灶后移入接种室,待料温降至30℃以下时,按常规方法在无菌室内接种,避光发菌,温度控制在25~28℃,培养45天菌丝可长满料袋,菌丝达生理成熟,即移入菇房进行出菇管理。
2.3.5出菇管理 将生理成熟的菌袋,移入已消毒的菇房,排放在床架上进行出菇管理。菇房温度控制在15~20℃,湿度提高到85~95%,并给予一定的散射光,保持空气新鲜,一般开袋后5~7天出菇,子实体7分成熟时就要及时采收。采收后清理菌袋上的残留物,作好转潮准备,促使早转潮,多产菇,提高产量,直到第二潮子实体出现。整个生育期可采收4潮菇,生长周期为120天左右,平均每袋产量可达0.184㎏。三种配方培养料栽培平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试验结果见表
表1 三种配方培养料栽培的平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
重复
培养料配方
每袋平均产量(㎏) 生物学效率(%) 差异显著性S.D
Ⅰ Ⅱ Ⅲ Tt Xt
(1)
(3)
(2)
Tr
0.21 0.22 0.22 0.65 0.216 86.6 a A
0.177 0.167 0.212 0.556 0.185 74.0 b B
0.155 0.145 0.152 0.452 0.15 60.0 c C
0.542 0.532 0.584 1.658
从表中可见,配方(1)、配方(2)、配方(3)三个配方间栽培姬菇产量差异显著,培养料配方(1)栽培产量最高,为P-Co18栽培的最适宜培养料配方。
3小结
P-Co18,采用代料袋栽,于3月上旬至9月上旬在福建省闽东地区适宜栽培可以获得高产。利用松杉木屑为培养料,麸皮为氮源,添加石膏粉和砂糖,pH值为7.0。栽培场所要求湿度大,采光好。菌种菌龄35天左右,出菇期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98%,温度控制在12~20℃可有效增加姬菇产量。
姬菇可以利用松杉木屑栽培。选择新菌株,为食用菌栽培开辟了新的原料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甫安,朱友发,李明焱等。珍稀菌菇实用栽培技术。香港教科文出版有限公司。2000。68~74
[2] 郑美腾。福建食用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38~240
[3] 黄年来。中国食用菌百科。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14~115
[4] 阮瑞国,罗仰奋,丁李春等。香菇新株宁香8号选育初报。食用菌学报,2001。8(2):3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