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旅游论文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_发展优势

时间:2012-02-19  作者:秩名
  (二)核心景区带动型集群模式

核心景区带动型集群模式也称景区依托型模式,以重点景区和民族文化旅游为核心层,相关要素层和辅助层不断发展,形成相应的集群;由于旅游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工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区域内旅游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如九寨沟、张家界、荔波、黄果树等地属于这种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第一,以较高级别的旅游景区为依托,产业较为单一以及旅游业较为脆弱发展优势,风险大;第二,集群内旅游企业对景区的依赖性大,集群整体的品牌形象和旅游产品的不断创新对群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第三,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带动景区周边的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民族文化演出、旅游商品手工加工业加工、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第四,通过景区建设,迅速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带动旅游景区周边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和收入增加,促进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的民生,形成旅游景区和社会的互动发展。

(三)公司集团集群模式

公司集团集群模式以公司或集团为核心层,在与政府等辅助层相互作用下,借助公司的品牌、资金、网络、成本等优势,不断拓展要素层;该模式利用工业或服务业、房地产、旅游业强大优势,带动区域工业和旅游、(民族)文化快速发展,如云南世博集团、云南康辉旅游集团、柏联集团、贵州青酒集团等属于这种模式,贵州青酒集团以镇远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以青酒集团雄厚的实力作为资本平台,积极开创贵州旅游产业集群之先河:开拓石屏山索道、铁溪环保单轨电车、大型实景演出、旅游特色商品、环保旅游汽车运输、舞阳河旅游航运,旅游地产七大业务[6]。随着旅游业被众多民族地区作为最佳发展方式的选择的热火,除了旅游公司或集团外,越来越多的工业、房地产等公司和集团不断把触角伸进旅游业。

该模式的特点:第一,以公司或集团为依托,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注意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国际化、现代化和标准化,旅游内容的民族化、历史化和个性化[7];第二,业务范围较广,抗风险能力较高;第三,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旗舰领航作用。

(四)特色产业带动型集群模式

特色产业带动型集群模式以特色产业及节庆活动、民族文化为核心层,在与辅助层相互作用下,不断拓展民族文化、景区、宾馆、餐饮等要素层;区域内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民族)文化产业、加工工业快速发展,隆回花瑶金银花节,罗平油菜花节、贵定音寨“金海雪山”等属于这种模式发展优势,如隆回县计划“十二五”末把金银花种植面积从目前的18万亩发展到50万亩,金银花产量(干花)达到7.5万吨,突破全国总产的80%,金银花从种苗培育、标准化基地建设、产品粗加工、市场流通以及深加工开发等,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力争实现种植产值50亿元,初加工产值5亿元,流通产值15亿元,精深加工产值30亿元,增加税收3亿元以上[8],通过湖南(隆回)首届花瑶金银花节这个结合点,开展开幕式、中国金银花产业高峰论坛、金银花产业项目签约仪式、魏源诗词书法作品展、金银花产业观摩、花瑶民俗风情游等内容[8],实现了工农贸旅多赢的效果论文的格式。

该模式的特点:一是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做特、做强、做大、做长特色产业是基础,充分实现特色产业发挥“双收益(特色产业本身和旅游收益)”,增加民族地区群众收入;二是找准特色产业与民族文化旅游的结合点,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做活旅游业,实现农、工、贸、旅多赢是根本,带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第三,对较多民族地区有借鉴意义。

(五)特色乡村型集群模式

特色乡村型集群模式是以民族村寨、民族文化旅游以及民族特色旅游商品为核心层,在与辅助层相互作用下,不断拓展景区、旅行社、宾馆、娱乐等要素层;一般区域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带动文化、旅游、手工加工工业等快速发展。如台江施洞镇、巴拉河、雷山西江苗寨等属于这种类型,如在施洞地区,苗族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独木龙舟节”、“姊妹节”、苗族刺绣、银饰等[9],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施洞地区共有银饰、刺绣等产业人员 3000余人,年销售收入为 5000 万元,年产值达2亿多元,正在形成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背景,以深厚的苗族文化为资源依托,以苗族刺绣、苗族银饰加工业为核心发展优势,集苗族文化、旅游和加工业一体,并促进和带动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的集群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一是特色民族村寨为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与旅游商品开发全面相互促进发展;二是把握好民族旅游产品从本地市场放大到游客市场,如浙江义乌通过举办旅游商品博览会很好地把小商品推广放大成旅游商品,民族村寨如何像浙江义乌一样实现商品(如银饰、刺绣等)既满足当地市场,又放大到全国、全世界市场的转变;三是联合区位相邻的特色乡村进行合作,捆绑共建旅游形象,叠加旅游资源,共享旅游市场,建设诸如成都“五朵金花”、贵阳乌当“泉城五韵”类似的特色型乡村集群;四是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民族村寨环境背景、聚落、生产生活、民族文化建设。

三、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制度环境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重要产业环境,少数民族地区要通过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和创造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更是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尤其在优化发展环境、规划策划、扶贫、形象策划与宣传、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节庆活动、行业标准规范等方面加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1)协助集群内企业进行宏观市场需求分析,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数据资料;(2)为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技术交易平台等要素市场的建立,创造便利条件;(3)通过出版相关刊物、建设相关网站、组建艺术家沙龙、举办博览会、时装表演、参加旅游商品博览会等政府活动,促进企业间的各种交流与合作,倡导旅游集群文化和旅游产业经营和创新氛围;(4)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致力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加强对诸如银饰、刺绣等旅游商品设计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二)实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

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地区旅游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要实施在旅游发展中保护文化的发展战略。首先,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实施民族文化与旅游、工业、农业等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旅游集群发展要以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发展以传统民族文化为核心, 以现代文化为手段,以生态文化为指导[11],通过民族生态博物馆、乡村大舞台、景观嘉年华[12]等形式处理好民族文化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原真性、舞台化和体验性特点,通过绿色加工、清洁生产,制定国际生产标准,确立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商品在国际地位中的地位;其次,培育人才发展优势,实施民族文化传承战略。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虽然根植性较强,但年青一代严重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民族文化更是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因此,一方面,可以在中、小学开展乡土教育,开设一些民族文化、音乐、舞蹈、绘画艺术等方面课程,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行教育,做到“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另一方面,对民族地区本土企业家、民间艺人、能工巧匠、歌师、寨老等特殊人才,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其物质待遇、地位和荣誉,鼓励其加强交流、招徒传艺,同时,还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民族地区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等人才的培养。处理好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旅游产业链建设

一方面加强鼓励和引导包括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和咨询机构,公证、会计服务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发挥其纽带联系作用。如积极发展和规范银饰、刺绣、餐饮、酒店、娱乐、旅行社等旅游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横向利益纽带作用论文的格式。同时加大力度引导和培育诸如康辉旅行社、最佳东方一类的纵向利益纽带的中介机构(企业),实现各旅游集群内外旅游企业、机构、协会等联系紧密,形成集群;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引导社会及游客绿色消费,各旅游集群应在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进行保护性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对破坏的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修复补偿。旅游活动的食、住、行、游、购、娱等企业的各环节进行生态设计,通过资源循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清洁生产、能源合同管理等工艺技术或措施,以保护旅游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通过法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共同维护旅游产业集群的横向生态价值链。

(4)鼓励社区参与

社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目的,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是社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同时,社区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因此,旅游集群的发展离不开社区的参与。首先发展优势,培养社区的参与意识。广泛地宣传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重大意义,并以各种物质或精神奖励的形式,调动其参与发展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增强社区的参与意识。其次,增强社区参与能力。在提高社区主体的决策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生存能力和技能而进行的培训,如对居民进行服务接待和经营方式的简单培训后,鼓励他们开设农家乐和游客接待点,最终从中受益。鼓励社区个人和集体创办各类旅游企业,进行贴息贷款或协调金融机构为其提供低息贷款,发展特色农业等,使社区成员能够参与利益分享。第三,加强利益分配协调,给予社区居民一定利益,激励参与发展旅游开发,如社区居民受雇于旅游企业,靠出卖劳动力获得劳务收入,开办家庭旅馆、制作及销售工艺品、提供餐饮等获得从商收入,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入股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等。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兆峰,杨琴.旅游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研究――以张家界旅游产业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11(6)第30卷: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9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http://www.seac.gov.cn/gjmw/mztj/2010-05-25/1274693482300858.htm
[4]郑长德.中国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03, (1): 7-11.
[5]朱玉福.西部大开发10周年:成就、经验和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0,3:13
[6]贵州旅游在线:http://www.gz-travel.net/lysx/201004/8952.html
[7]魏小安.旅游纵横――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10:148
[8]湖南红网:http://zt.rednet.cn/c/zt/16454/
[9]施洞镇人民政府.施洞镇镇情简介[Z],2009,8,14:1
[10]施洞镇人民政府.施洞银饰刺绣产业发展状况[R], 2009,8,14:1
[11]赵书虹,苏丽春.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三维文化[J],思想战线,2008,5(34):120
[12]邹统钎等.乡村旅游:理论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102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基于AHP的滨海潜在旅游资源综合评价_福清市东壁岛
下一篇论文:“遗产旅游”研究动态综述—基于国外、国内两条线索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旅游论文
最新旅游论文
读者推荐的旅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