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探讨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中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问题,
论文关键词:并提出民族地区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六大素养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主体之一,是课程改革理念付诸于实践的主要力量。新时期,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随着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疏通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路径,已经成为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广大学校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探讨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的困惑与反思
(一)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全国各级学校掀起了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学校体育逐渐融入素质教育的体系之中。
但是,理论层面的改进并不意味着实践层面的改观,尽管有些地区在新课程实施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可是许多地方特别是偏远民族地山区,由于整体教育水平的落后而还未真正贯彻实施新课程。十几年来,这些地区的体育课程现状并未有大的变化,反而在新课程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学校出现了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课程改革缺乏实效性和创新性,课程改革的如此现状值得我们深省。
(二)困惑与反思
笔者调查发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反差甚大,诸多环节上确实存在着一些困难。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改革理念没有深入人心。真正了解新课程理念的体育教师并不多见,课程改革思想并未深入人心,基层体育教育工作者没有真正理解和领会新课程时代意义。比如,许多教师不知道《新课程标准》、“校本课程”是什么概念等等。
2、旧观念的同化与回潮对新思想的消减作用。许多体育教师面对新课程以及诸多的新观念、新思想,反而感到困惑和茫然,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有的学校在专家指导下做出一个样板,也只是昙花一现,缺乏持续的创新。久而久之,新思想反被旧观念同化,在旧观念的回潮中逐渐消减。
3、缺乏理解和支持。体育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依然较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对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偏见依旧存在,体育教师的改革行为得不到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4、缺乏系统的指导,教师培养和培训与实践脱节,质量不高。基层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缺乏相应的系统的指导,许多工作流于形式,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与实践脱节,因此质量不高。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反馈,没有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
二、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的优势和关键
(一)优势的分析
民族地区有着特殊的生态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传统习俗以及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孕育着各少数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各民族长期生活在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不同民族的独特个性。而风格各异、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各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浓缩点,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决定了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具有特色的资源优势,必将为体育课程改革发挥重要作用。
(二)改革的关键
根据以上所言,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增强实效性,原因在于:没有将体育教师的观念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矛盾问题,没有理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施思路,更没有通过教师主体主动地实践改革。因此,有必要从教师教育角度寻找增进课程改革实效性的途径,消除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在实践上的较大差距。
对于新时期民族地区的教师教育,并非单纯地依赖于技能的反复训练,应该结合区域环境和人文特点,将职业素质的培养加以人格化和区域化,以此实现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鲜明、清晰的发展途径。即必须立足于民族地区实际,在反思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抓住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力图变革民族地区体育教师传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之更适合于民族地区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最终实现体育课程改革路径的畅通。
(三)新时期民族地区体育教师的历史使命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使者,通过其特有的教育方式和人格魅力将文化知识一代代传授给学生,文化传递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主要功能之一。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自身的体育文化的特殊表达,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民族体育文化受到冲击,而逐渐走向湮灭。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师担负着传递民族体育文化的使命,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挽救、保护、传承与弘扬,必定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
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环节上,只有结合实际,通过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将职业素养人格化和区域化,才能增强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才能赋予体育课程新的活力。
三、新时期民族地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新时期,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的成败,体育课程与教学在实践层面上进一步衔接,还关系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育教师职业素养应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健康性、人文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体育教师不仅具有前瞻的体育课程理念、模范的健康体育习惯,还应该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熟练的民族体育技能、包容的民族文化心理、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
(一)前瞻的体育课程理念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正在由理论层面向操作层面逐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为体育课程实施提出了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在体育教育界掀起了空前的大讨论。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体育新课标提出的“四个理念”,实现体育课程的“五大领域”目标,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师,一方面要立足当地,创造性地将民族体育课程化,以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引入符合当代儿童兴趣的休闲体育和时尚体育,以高质量地推动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从而促进民族地区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融合。
(二)模范的健康体育习惯
体育教师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往往是影响学生十分重要的方面。体育教师在日常生活和体育课程实施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向学生传达“终身体育”的理念、健康科学的健身方法,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比较合理地进行健康管理,即通过追求、探寻、建立或改善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良好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体质、增进身体机能、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生活目标。为此,民族地区体育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学生科学健身的偶像和楷模。
(三)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
少数民族地区,其教育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长期受到民族文化润泽的体育教育,同样不能脱离民族本色,走民族体育之路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民族地区体育教师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应该了解本地区、本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化,充分掌握少数民族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医学以及各民族风俗、传统体育的文化背景等。具备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是从事民族体育教育,参与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更是挽救、继承和传递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和保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