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随着两岸经贸交流的日益频繁,两岸金融合作滞后愈发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2009年11月16日,两岸金融监理合作谅解备忘录(MOU)正式签署,签署之后60天生效。据估计,MOU的签署将给两岸带来超过万亿人民币的商机。两岸银行也纷纷表示了合作的意愿。作为金融生态环境良好、民营经济发达、与台湾经贸往来密切的浙江省,如何与台湾银行业开展合作,给浙台经贸交流提供支持,意义重大。本文探讨了浙台银行业合作的思路、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MOU,浙江,台湾,银行业合作模式
一、MOU签署后浙台银行业合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MOU签署后浙台银行业合作的必要性
(1)、金融危机加强了两地经贸往来,银行合作可有效降低贸易成本。2000年,大陆市场约占台湾出口的20%左右,美国的份额约为24%。现在,大陆市场占台湾出口份额差不多上升至40%,美国的市场份额则降至11%。大陆市场正成为台湾商品特别是家用电器类和机电类产品的最终消费地。2009年,浙台两地贸易金额规模达100亿美元,2010年前五个月,浙江省对台湾进出口总值52.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5.9%。其中,进口44.7亿美元,增长74.3%;出口7.9亿美元,增长85.7%;累计对台贸易逆差36.8亿美元,增长72%。从数据上来看,台湾已经成为浙江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今年浙江从台湾进口的贸易金额将达到100亿美元。
这种紧密的经贸往来,是离不开金融部门的合作的。但目前,两岸的贸易融资,还需要通过第三方来做,两岸的贸易结算还需要通过美元,这无疑增加了各方的贸易成本。所以,如果浙台能加强金融合作,提高台商融资和通汇的便利性,必将更好地推进两地经贸往来。
(2)、台资企业融资需求大,银行合作成为关键突破口。以东莞为例,在5600家台资企业中,逾七成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金融危机造成当地逾千家台企倒闭。其中有1/3就是因为融资困难。
台商在长三角的投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其金融需求主要表现在融资和通汇方面。由于目前台资企业正面临着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其融资需求会进一步扩大。但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台资银行机构(包括OBU和DBU)为大陆台商提供的融资比重高达60%之多,高出大陆银行机构提供的信贷融资比重1倍有余,外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仅占10%左右。台资企业的资金来源也表明,台湾银行业进入大陆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利益。由于在区域、法规和实践上, 台湾银行与台资企业关系更加紧密,大多数台资企业更愿意将各种业务集中于台湾银行。

所以,两地银行如能开展合作,建立一套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机制,将极大提升台湾在大陆企业的经营活力,推动两地经济共同发展。
(3)、两岸银行业合作可以有效降低台商汇兑风险。据台“中国时报”报道,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的汇款金额,2008年全年首度破10万亿新台币关卡。据台湾“金管会”统计,近几年两岸银行体系的汇款量,以大约34%的速度在增长。两岸汇款额约占台湾对全球汇款金额的60%。由于目前仍以美元通汇,以致银行、企业与民众的汇兑风险持续攀升。假设兆丰银行在台湾的分行收到客户要求要汇10万新台币台到大陆,则须先结汇成2953美元,但这笔美元并无法直接汇到大陆,而是要通过兆丰在纽约的分行与大陆银行在纽约的分行去清算款项。若新台币对美元单日小幅贬值0.5%,10万亿新台币汇款的汇兑损失一年就要超过500亿新台币。所以,有台湾专家指出,台湾应早日也大陆建立通汇机制,才能把两岸一年逾10万亿新台币的汇兑风险降到最低。
(4)、台湾金融体系自身改革的需要。目前台湾岛内金融机构过多,规模太小,经营同质度高,造成岛内银行愈放比高,经营风险增加,资产品质恶化,台湾金融企业若能从大陆拓展新的生产空间,延伸扩大岛内金融机构的市场腹地和业务范围,将有助于实现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从根本上摆脱经营困境。
(5)、在旅游业一块,两岸银行业合作,将给台湾的经济特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据预估,今年赴台大陆游客数量将达到100万人次,赴台刷银联卡消费可达千亿新台币。台湾方面的专业人士表示,一旦大陆游客可以在台湾用银联卡刷卡消费,可提高大陆游客赴台消费的便利性。对于台湾银行业者而言,可以争食的是收单手续费收入,以2%的手续费计算,每年就有20亿元以上新台币的手续费收入可供瓜分。2009年浙江赴台游人数接近13万人次,占大陆总赴台游人数比例约20%,今年可能将超越18万人次。
(6)、化解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为浙台银行业合作提供了动力。作为全国对外贸易大省之一,近几年,浙江的货物进出口总额都在2千亿美元上下,利用外资上百亿美元。但在民营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的浙江省,给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机构并不多,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发展有很大潜力。据统计,截止2008年6月份,浙江有个体工商户184.83万户,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已达216.63万元。这些企业对金融支持均有强烈需求。但一直以来,商业银行的贷款多数是投向了国有企业或者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和项目,而刚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也显得“杯水车薪”。台湾因有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所以,和大陆银行合作开拓此类市场,自然是其一大利益诉求。
2、MOU签署后浙台银行业合作的可行性
首先,两岸在不断推进双边金融合作与交流。2006年,由国台办推动下,珠三角和长三角各成立了一家融资租赁公司—东联和仲利,目的是为解决大陆台商融资难题;2009年11月16日,《海峡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正式签署,预定60天后生效。生效后,大陆法人(境内合格机构投资人,简称QDII)就可进场买台股。陆资银行也可申请在台湾设立分行,民众在台湾就可以开立人民币存款帐户。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将在信息交换、机构设立、危机处置、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以确保对互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共同维护两岸银行业稳健发展;2010年6月29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及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在重庆签署。在这份合作清单中,大陆将向台湾开放11个服务性领域,包括会计、IT、医疗和金融等关键领域,而台湾将向大陆开放9个服务性领域。按照合作框架协议的规定,两岸将对数百种进出口产品降税,2年内实现零关税,这对与台湾经贸往来密切的浙江省来说,现实意义更加深远。
其次,两岸金融业互有优势,加强合作,实行优势互补,将促进两岸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大陆银行的优势在于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网点遍布整个中国大陆,客户信任度高,品牌效应明显。台资银行的优势在于有混业经营的经验,在技术与产品开发方面有较强的实力,在财富管理及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建设方面的经验也比较丰富。未来若引入台湾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建设浙江金融环境,必将增强浙江金融系统的影响力和辐射度,既解决浙江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也可惠及到浙江的台资企业。
实际上,台湾银行业也一直想进入大陆市场。在2010年3月,台湾“金管会”在立法机构就两岸金融、证券期货、保险业务往来及投资许可管理办法进行了专案报告。报告后,台湾金融、证券、保险业者即可向“金管会”送件,申请登陆,大陆主管机关许可后会通报该会。据报道,在具有升格分行、子行资格的7家台湾银行业者中,台湾消费金融龙头企业中信银规划同时申请办事处升格子行及参股,二线并进;其余华银、国泰世华银行、第一银行、彰化银行、合作金库、土地银行等六家,优先选择升格分行。而长三角地带,已然成为台资银行的“超级战区”。
第三,浙江省与台湾隔海相望、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习俗相同,两地交流有着独特的优势。目前,已有6960多个台商投资项目落户浙江,台商在浙投资出现大幅增长。浙江省的去台人员居大陆第一,迄今在台二、三代的浙籍大陆亲属达到近百万人;在两地交流中,双方在教育、文化、宗教、农业、出版、工会、青联、妇联等领域均达成了一系列交流协议,建立了对口交流机制银行业合作模式,形成了机制化、稳定化、长期化的局面;另外,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市场经济活跃,是个文化大省。这些长期稳定的交流渠道和浙江省的自身优势,对促进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浙江的金融生态环境很好。2005年,由中国社科院金融发布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出:浙江金融资产质量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金融生态环境前10位城市中,浙江就占有6家。2009年版本的《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8—2009)》显示,浙江省、上海市和北京市的信贷资产质量位居全国前三名。其中,浙江省以0.919的综合评分成为唯一一个信贷资产质量评价为AAA的省份。在参评的338个城市(地区)中,温州、杭州、苏州、绍兴、舟山、宁波、台州、丽水8市的信贷资产质量为AAA。各省份整体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显示,上海、浙江、北京位列前3名。其信贷资产不良率均低于5%。
最后,浙江省政府一直重视对台的经贸合作。例如,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台资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意见》,给予台资企业在融资、税收和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支持。今年6月中旬,包括浙江中浙国际贸易中心有限公司、嘉善新嘉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永力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正式获得授牌,成为浙江首批赴台投资企业,投资领域主要涉及产品展示、食品餐饮及机械制造等,投资规模共一千多万美元(约合新台币3.2亿元)。
2010年6月份,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应台湾工业总会邀请访台,随行的还有包括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等在内的一支庞大的企业家代表团。在此期间举行的台北“2010台湾浙江金融合作交流论坛”上,中国银联授权浙江分公司宣布,凡通过台湾旅行商业同业公会所属会员入境的大陆居民,在台旅游或商务活动中使用银联卡可得到便捷的支付服务;浙商财险、浙商创投、永安期货、浙大金融研究院等分别与台湾的旺旺友联产险、台湾百富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台北金融基金会签订了保险、创投、期货、金融培训方面的4个合作项目。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