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的农民收入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论文关键词:农村,农民收入,研究综述
一、引言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们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一个以人为本、注重公平、统筹发展的政策框架和执政理念呼之欲出。然而,中国的农村面大而广,农民多而分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暴露了许多问题,其中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的农民收入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的趋势,这一问题能否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顺利进行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为更好解决当前存在的农民收入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2月8日,发布了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截止到2009年2月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已经是连续6年锁定“三农”,并且在每一年的文件中都重视到当前存在的农民收入问题,重点强调农民增收。
可见农村,农民收入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首要任务,迫切需要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为此,本文试图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期望对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也为进一步推动农民收入问题的相关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从工业起步阶段到工业腾飞阶段的过程中,市场经济逐步建成并完善,发达的市场经济使得其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通过市场来完成,农民收入这一经济行为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对农民收入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早些,并产生一些重要的理论。
(一) 生产理论
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大作《经济学原理》的第四篇中阐述了他的供给理论,即生产理论。主要研究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变动的规律。他把生产要素分为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四类。在重点分析土地报酬规律的过程中,他认为作为土地对用于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的报酬的土地报酬,它的变动可能递增也可能递减,但在人口压力日益增加,土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土地报酬递减是不可抗拒的,因此农民收入递减也是必然的。
(二) 农业发展阶段论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学家梅勒(Mellor J.W.)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在1966年提出了“梅勒农业发展阶段论”。其把农业分为三个阶段:以技术停滞,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传统投入为特征的传统农业阶段;以技术稳定发展和运用、资本使用量较小为特征的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以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运用,资本集约使用为特征的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
美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韦茨(Raanan Weitz)(1971)根据美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在1971年提出了著名的“韦茨农业发展阶段论”。其把农业发展也划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维持生存农业阶段,二是以多种经营和增加收入为特征的混合农业阶段,三是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生产阶段。
日本速水佑次郎(HayamiYujiro)(1985)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农业发展阶段论cssci期刊目录。他认为在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实施不同的农业政策。在工业化的第二阶段,由于经济的发展的重心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向资本密集型工业转移,资本大量集中在大型的工业,导致农业和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并由此产生了贫困问题。农业收入水平不断下降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此时只能是政府制定相应政策进行干预,对农业进行保护,但只能有限保护,因为过多干预无疑会影响工业化的进程。速水佑次郎指出,直到二战后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期为止,日本农民的人均收入还远低于其它产业的劳动者,但今天日本农民的人均收入已经高出城市职工家庭10%以上,即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彻底解决了日本过去的粮食短缺和贫困等农业问题。
(三) 二元经济结构论
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1954)在1954年首先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其《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阐述了“两个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概念,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农村,这两种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构”。其中这两个部门分别是以现代技术为特征的现代经济部门和以传统农业为特征的传统经济部门。现代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力高,工资水平也高于传统经济部门;而传统经济部门的劳动率效率非常低,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是负数。拥有现代技术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经济发展就要扩大城市工业,这就需要以大量的劳动力、资本积累及技术进步作为支撑。传统经济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刚好可以通过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来促进其居民收入的增加。
(四) 贸易条件恶化论
普雷维什(RaulPrebisch)和汉斯辛格(HansSinger)(1962)的“贸易条件恶化论”,也常被称为普雷维什―辛格假说。他们认为传统贸易学说关于分工和贸易使一切国家均占利益的说法与现实不符,在国际经济中,存在着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和以发展中国家为外围的不同的国民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输出工业品,发展中国家则输出农产品,而工业产品的比价不合理,存在剪刀差,农产品对工业品的贸易条件具有长期下降的趋势。故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不利的地位。扭转这一不利地位的策略在于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进口替代战略,使用关税、国家计划等手段,以工业化为中心,鼓励本国工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大力发展,以工业带动农业,才能提高国民也包括农民的收入水平。
(五) 连接环节论
20世纪60年代,阿尔伯特?赫尔希曼(Albert OttoHirschman)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应通过采取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导机制,以促进其经济的全面增长的平衡发展战略,提出了以“连接环节”理论为基础的不平衡战略。他认为,一个部门的投入产出和其它部门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部门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称为“前向关联”,一个部门和吸收它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称为“后向关联”。前、后向关联的环节越长,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越大。由于农业部门缺乏关联效应,即关联环节相对较短,而工业部门的关联效应比农业部门大。故投资工业比投资农业更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只有经济增长,农业部门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六) 理性小农理论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在1968年出版的著作《经济增长与农业》中,就曾指出小农是有理性的。若把农户等同于企业,而农民也就相当于企业家。在理性小农的视角下,农户就成了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而农民也就成为具有利润最大化动机的理性人。农民之所以贫穷主要是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流来源的价格是比较高的。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比较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就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降低农业收入流价格。可以从技术、制度的改造和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等几方面入手,同时运用以经济刺激为基础的市场方式,通过对要素价格变动刺激农民。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刺激农村,农民将会点石成金。
(七)农业家庭模型
20世纪70年代,以贝克尔(Gary S. Becker)为代表的经济学者们通过创建农业家庭模型,试图用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去分析人类的行为。该模型以农户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的双重性质为基础,说明农业政策在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消费等方面具有双重作用。该模型表明:当一种农产品价格提高时,这种农产品提供给市场的剩余可能是减少而不是增加,因为价格上升使此时作为生产者的农民收入增加,作为消费者,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农民将对这种农产品消费得更多cssci期刊目录。此时对农民收入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农民人口与家庭经济行为的分析上,强调宏观到微观的分析,使对农民收入的研究更为具体化和具可操作性。
三、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国内学者对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高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延续十几年了。虽然在这段期间,农民的收入状况起伏不定,但是受到人们的关注却是有增无减。尤其是近两年来,中央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使之成为理论研究的焦点。国内学者对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农民收入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从多重角度提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对策这两个方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