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国有经济类型工业企业总产值所占比重:非国有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近似代替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反映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小。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占全部出口总额比重:用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比重,反映了进出口总额中非国有经济的贡献。但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外商投资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从进出口额度中剔除进口数额,用其出口总额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效果更好。外商直接投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选择外商直接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GDP)之比来反映资本来源的多样化和市场准入的程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外资、自筹和其他资金所占比重:利用外资、自筹和其他资金(如上市融资)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获取资金的方式,用以上三种方式获取的投资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可以很好地反映资本形成的市场化程度。外方注册资金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注册资金的比重:反映外资投入的大小对投资资本金形成的影响程度,是反映资本来源多元化的一个补充指标。 (3)市场的完备体系和交易公平化 平均关税税率:关税税率反映了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税额占进出口额的比重:是指关税收入与进出口总值之比,反映在国际贸易当中税收对自由贸易的影响程度。三资乡镇个体私营企业短期贷款占金融机构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是指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短期贷款中,三资企业贷款、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所占的份额,反映金融机构的贷款中有多大比例投向了非国有企业。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M2/GDP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最近五年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这里的通货膨胀率是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率,最近五年通货膨胀率是将最近五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率作简单的算术平均,反映了近期物价的变动情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场定价的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场定价的比重反映在社会商品零售环节的市场化程度。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市场定价比重:指在各单位或部门收购的农副产品总额中按市场调节价和政府指导价收购的农副产品金额的比重。它反映在农副产品收购环节市场化的程度。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定价比重:指在所有销售部门生产资料的销售收入中按市场调节价和政府指导价销售的生产资料金额的比重。它反映在生产资料出厂环节市场化的程度。。 2.测度指标的评分办法 本文对市场化指数的测度采用5分制的算术平均数测度办法,即各项指标的权重相同。按照市场化程度由高到低将等级分为1分、2分、3分、4分及5分五个等级,1分说明该项指标或因素反映的市场化程度最高,我们将1分所在的区间称之为评分的上限区间;而5分则说明该项指标或因素所反映的市场化程度是最低,我们将5分所在的区间称之为评分的下限区间。 测度区间的临界值的确定标准,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第一,根据基础理论来确定。比如通货膨胀率按照普遍认可的理论在3%以内属于正常区间,故将“最近五年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这项指标的上限就设为3%。又如“平均关税税率水平”,根据国际贸易的有关理论和实践,认为在4%以下是贸易自由度的上线,则将4%以下设为1分。确定临界值后,再按照等比递增的规律划分其他区间。 第二,根据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分布特征来确定。比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场定价的比重”,依据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值和我国价格改革的实际成效,判断实际值在95%以上是最自由的,故将95%设为1分的上限;又如“政府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这项指标,实际测度的数据分布在3%—10%之间,我们就按照等分的办法划分为5个区间。 在确定了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后,大部分指标采取等距的办法,中间三个区间是根据等距的形式来划分,确定区间的界限。仅有个别指标根据数据的分布特征采取了不等距的分类法。 3.1978~2008中国市场化指数的测度结果 上述市场化测度指标的评分遵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总指数”的整合过程,每一次综合都是采取简单算术平均数的办法,保留2-3位小数。首先是对20项三级指标进行评分,然后对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分,根据上表的计算结果,最后再由三个一级指标合成总指数。在由5分制的总指数转化为百分数表示的总指数过程中,我们使用插值法进行换算,换算公式为:y=125-25x,其中y指百分制的总指数,x指5分制下的总指数。经过换算,详细结果见表2。 表21978~2007中国市场化指数总得分及百分数转化结果 
 
    
        
            | 年份 | 五分制总得分 | 百分数 | 年份 | 五分制总得分 | 百分数 |  
            | 1978 | 4.125 | 21.875 | 1993 | 2.931 | 51.736 |  
            | 1979 | 4.208 | 19.792 | 1994 | 2.903 | 52.431 |  
            | 1980 | 4.056 | 23.611 | 1995 | 2.792 | 55.208 |  
            | 1981 | 4.014 | 24.653 | 1996 | 2.861 | 53.472 |  
            | 1982 | 3.917 | 27.083 | 1997 | 2.653 | 58.681 |  
            | 1983 | 3.889 | 27.778 | 1998 | 2.528 | 61.806 |  
            | 1984 | 3.903 | 27.431 | 1999 | 2.444 | 63.889 |  
            | 1985 | 3.847 | 28.819 | 2000 | 2.319 | 67.014 |  
            | 1986 | 3.806 | 29.861 | 2001 | 2.208 | 69.792 |  
            | 1987 | 3.785 | 30.382 | 2002 | 2.181 | 70.486 |  
            | 1988 | 3.847 | 28.819 | 2003 | 2.181 | 70.486 |  
            | 1989 | 3.819 | 29.514 | 2004 | 1.944 | 76.389 |  
            | 1990 | 3.486 | 37.847 | 2005 | 2.069 | 73.264 |  
            | 1991 | 3.458 | 38.542 | 2006 | 2.049 | 73.785 |  
            | 1992 | 3.236 | 44.097 | 2007 | 2.042 | 73.958 |  我们从上述测度结果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市场化的程度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个别的相邻年份有下降变化的现象,但变化幅度较小。1992年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自此之后,市场化改革进入快车道。1998年开始,我国的市场化指数越过了60分,如果把这个标准作为及格线的话,也就是说,1998年我国开始成为了市场经济国家,更为准确的说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目前,正在逐步向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迈进。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