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需要加强对教师有关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要给教师一定的自主空间,有力度的支持。
4.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状况
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自身的条件,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资源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最大的困难”的选择中,关于校本课程内容的来源,有57%的教师认为缺少课程资源,但是有78%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学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可见,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5.课程开发的限制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师生提供了无限发展与创造的空间,学校的办学特色日趋显著。但在我区各校取得现有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还只是刚刚起步,还很不完善,还有很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如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最大的困难”的选择中,85%的老师认为是缺乏专业指导,有 62%的教师认为缺少课程开发的时间,有60%的教师选择了“缺少经费”。此外,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我区有56%的老师选择不知道和没有能力承当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
四、建议与策略
总结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只有54%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但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潜力,并且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这也将成为课程改革的推动力。同时,已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都能够从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实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等因素出发,来制定课程开发方案,思路无疑是正确的,可见,校本课程开发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当然,进行课程开发的初期有问题出现是正常的,这有助于我们不断完善课程改革以及继续探索和挖掘校本课程开发。在对调查结果的思考与整理中,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以及一些策略供参考。
(一) 加大对教师的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力度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调查显示,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最大的困难是“教师缺乏课程方面的培训”,对各种学历层次和教龄的教师而言,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都普遍存在。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认为获得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知识、技能主要是通过“自己看相关的专业书籍”,很显然老师们缺乏专业指导。同时,88%的教师希望能够获得专家的指导以及参加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因此,学校如何开展校本培训,如何通过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前课程开发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没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肯钻研的教师队伍,校本课程开发难以上档次,上品位。
(二) 加强对校本课程的规范管理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项难度大,涉及面广,艰巨而长期的工作,需要通过精心科学的组织,制定科学、规范、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调控。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课程管理是管理的核心。但从调查数据来看,当前我区中小学的课程还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规范。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要在确保国家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的同时,对学校的课程管理要进一步做到科学化、规范化,不能将校本课程作为次要或活动课程,要把它们放在与必修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三)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是具有较高专业要求的复杂过程,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课程改革专家的协作,因此,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显得十分必要。调查中我们看到,课程开发的个人倾向比较严重,教师大都认为开设一门选修课需要“课程资源”、需要“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却很少注意到加强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合作能力”。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必须打破这种个人专业主义的工作方式,要求积极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各种教育资源、与他人一起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活动进行评估等等。
(四) 建立保障支持系统和推广机制
校本课程是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应该提高校本课程的地位。学校要加强领导,配备专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投入适当的经费予以保证,在教师职称申报与评先奖励中优先考虑,予以政策支持。比如在目前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项资金,对优秀校本课程成果进行奖励,对优秀校本课程的持续开发进行扶持等举措。加强对课程的推广,通过开展“研究课”、“示范课”等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贯彻和完善教学策略,推广教学经验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200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崔允漷 (2000).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2页。
[3] 黄显华(2000).寻找课程与教学的知识基础—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4]吕达(2001),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6欧用生(2001).建立21世纪的新学校:台湾校本课程发展的经验,长春:第三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材料. (崔允漷 《全球教育展望》)。
[5] 李长春(2004)《校本课程开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