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往往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则极少参与或消极参与。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也非常注意自己的“权威”形象,言谈举止中透露出庄重与严肃。哈萨克族以伊斯兰教作为其宗教信仰,在日常生活中受其影响也较大。在哈萨克族教师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谈话较为随便,教师也积极鼓励学生发言与讨论,教师在提问时也很少会以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提问与否的标准,教师的言谈举止也较汉族教师随意。
3. 汉族课堂重群体认同,哈萨克族课堂求群体认同的同时更强调个人竞争
我国著名学者梁涑溟曾指出:中国文化之最大的偏失,就在于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过分注重群体观念,使得汉族人民在决定自己的行为时,十分留心他人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的期待和反应,尽量避免窘迫和冲突,而强调自我反思、克己、慎独、三省吾身等。传统文化中的“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等俗语通常被人们奉为智理名言。哈萨克族教师课堂教学的这一特点多与其生存环境有关。哈萨克族散居于我国西北部,这里地高气寒,多雪山、沙漠,自然环境明显要比中原大地显得恶劣,游牧民族往往与青草为伴,与风沙雨雪相随。“然而,正是这样的自然环境,这样的畜牧生产,铸造了游牧民族耐高寒抗风雪的健壮体魄,铸造了游牧民族锐意进取的性格。”[6]
三、结语
各民族课堂教学特点差异反映的只是各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无孰优孰劣之分,孰好孰坏之别。对此,客观、冷静、理解与宽容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我们应坚持并承认各民族文化传统,提倡文化宽容性和平等观念是促进各民族交流与相处的前提保证。另一方面,对易发生冲突的价值观应加以必要的解释,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如在对待“个人主义”价值观上,汉族教师与哈萨克教师的理解与认识相差甚大。因此,在讨论各民族师生在教学中表现出的心理差异及行为特征时,我们应理解并允许他们按各自的文化观念去选择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努力适应这些差异,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1.
[2]宋昭君.组织文化的幻想主题分析:理论架构与分析步骤.http://www.cddc. net/show news. asp? newsid =8337.
[3] [4]乔玉光.论民族传统文化表达系统.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4).
[5]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44;43.
[6]周作明.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比较.广西民族研究.1998(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