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采用图表复习法,设计综合性图解右表解,将分散的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既可突出了知识的重点,把握知识的“精髓”,又可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知识的能力,由于表解中的文字是经概括的重要词语,可作为学习记忆的提示,能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也可采用对比复习法,复习中,认真进行对比,找出组成和活动的规律性、共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明确其本质特征,克服混淆不清的毛病。再将有关的知识有机串联,梳理归纳,使之系统化。如复习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时,让学生先观察掌握两者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归纳,使学生对两者的结构、功能加深理解记忆,并避免了死记硬背。
4.2培养良好的绘图习惯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科学,绘图是生物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在初中生物学实验中,需要绘图的占40%左右,不规范的绘图不仅没有美感,而且还会引出错误。如:绘图时不根据观察结果,凭空想象,各部分结构标注不清楚,线条不均匀、不连续,绘图时不用工具绘图等。所以在进行有关绘图内容教学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并通过多次训练、纠正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绘图习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按实物绘图,真实地绘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他想象中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他认为老师想要的东西。
4.3纠正随意更改生物学概念表达的习惯
在生物学学习中只有准确无误地表达有关概念才可能正确理解它。有些学生却习惯于将生物学概念表述按自己的理解进行删改,当理解成为误解时,这种删改就影响了要领的正确使用。纠正这类习惯的主要办法是通过寻找反例来揭示错误的实质,并养成对课本有关概念的定义中关键字句原样记忆的习惯。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概念教学:⑴区别易混概念,如染色体和染色单体这两个概念,虽然它们都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但在状态上有很大的区别;⑵识别易错概念,如在同化作用和自养型生物这两个概念中,都涉及到摄取外界物质问题;⑶联系相关的概念,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这三个概念都是生物适应性的惊人表现,这们之间具有相关的含义;⑷认清相反的概念,如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这两个方面;⑸掌握不同层次的概念,如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这五个不同层次的概念;⑹理解有因果关系的概念,如表现型与基因型是一对有因果关系的概念。
4.4纠正用错别字来替代生物学术语的习惯
生物学术语是生物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学生对生物学术语的涵义把握不准确,常常写出错别字。纠正这类习惯要靠教师对学生一以贯之的严格要求,特别是在各项考试阅卷中不能因担心成绩受影响来姑息迁就。
4.5纠正不愿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必要条件。但不少学生题意还未弄清,提笔就答,结果不是漏看了条件,就是乱用并不存在的现象,或自己的推测。纠正这类不良习惯,主要从审题程序入手,让学生知道拿到问题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并进行解答。
总之,对于不良学习习惯要依靠学生自身的重视,要依靠科学的纠正方法,逐步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取代不良的学习习惯。
5 利用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
意志力是为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上自觉克服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原子说的创造者道尔顿说:“如果我有什么成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和毅力的结果。[5]”意志对人来讲,这比天资聪明更重要得多。因为,一切创造与发明和事业的成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才有不断的进取精神。
在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史料,涉及到许多科学家和学者,虽然他们的经历和贡献各不相同,但他们的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为探索科学追求真理而忘我献身的精神是相同的。教师应将这些史料有机地结合于平时的教学中。有许多史料是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的,教师不能漠然视之,要组织学生学习,并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态度要认真,要表现出一种崇敬的心情,用他们的智慧、意志、超凡努力来感染学生,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
6 加强学生性格的培养和完善
性格是个性的重要方面,它是后天逐步形成的,是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标志着一个人待人接物的原则和方向,占个性的核心地位,有好坏之分,故从小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十分重要的。
坚强的性格能促进能力的发展,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5]”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科学,初中生物学实验中观察实验占50%,其他的实验出与观察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些具体的观察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各种有启发性的问题,加以具体指导,培养学生要有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诚实、正直、勤劳的品质,进而使学生具有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性的良好性格特征。
此外,教师的性格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要完善自身的性格特征,教师正确的人生观,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难的毅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比语言大得多的影响。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它不但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把培养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参考文献
[1]
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0-65.
[2]
梁玉珍.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75-80.
[3]
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9-78.
[4]
鞠洪尧,陈千,宋宇红.创新与非智力因素教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4) :56-64.
[5]
陈爱璞.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1996,(4):25-30.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