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探视阐释学角度下翻译中“文本解读”的教学_翻译教学-论文网

时间:2015-02-25  作者:涂叙鹏
译者“处于动态的翻译过程中的‘关口’,又处于整个交流的过程的始终并且和ST作者进行了两次对话”、“译者是重要的的‘中间人’或‘协调人’,否则双方的交流可能会出问题”、“译者经‘二次解读’产生TT2后,还应有‘校对’。这既是翻译过程的步骤之一,又可理解为‘二次解读’的延伸”。不难看出:在翻译实践中客观存在循环解读,且不仅是对原文本(ST);每次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在原解读基础上的深化和具体,以达到译者角度的对文本最大接近,以利于下面的译出处理。

首先,以下面诗歌翻译课堂教学为代表,看阐释学下解读过程的“循环解读”:

Aseekeroftruth

Follownoway

Asallwaysoftenleadwheretruthishere.

译文1:追求真理

不必去循路

在这儿所有都通向真理。(笔者参译)

译文2:真理追求者

不寻求人之路

其就是真理所向。(笔者参译)

译者在对原语文本(ST)的解读中,虽然面对同样的语言符号但由于不同译者或同一译者特定历史解读;及整体与局部等的循环解读过程而出现了不同解读结果。首先对原诗的语用语气的推敲中,译文1的语气似乎没有译文那么强烈或明显,“呼唤真理的追求”。译文1中译者理解为第一行“追求这里”和第二行“不必循路”,或“不必循路”(第二行)和“在这儿所有都通向真理”(第三行),分别理解为追求真理不必循路和所有路都通向真理(或追求真理不循路就是真理);译文2中第一行“真理追求者”和第二行“其就是真理所向”;或“真理追求者”(第一行)+“不寻求人之路”(第二行)和“其就是真理所向”(第三行)这分别为真理追求者就是真理,或真理追求者不寻求他人之路就是真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译者不断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即“循环解读”的结果。

这其中还有对“way”的解读,可以是path,road,highway等,也可以各种“途经”。可以“前人之路”也可是“独辟蹊径”译者需要考虑何种理解选择。这儿也包括了译者的前结构及前理解。

还有对“here”的解读,在原文中的位置很特殊,它可以是:

(1)As|allwaysoftenleadwheretruthis||here

(2)As|allwaysoftenlead||wheretruthishere

这里,here的位置划分会导致不同的解释,从而不同的译出处理,这里我们不去比较何种翻译比较好,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析原文诗,就根据不同的理解“her”的位置和“way”的意思在此理解我们会发现:这首诗本来就是一首歧义诗,原诗作者本来意图就是让译者/读者在歧义中寻找乐趣,他(她)们会因为寥寥数语有不同的发现而微笑或颇有成就感?这也就是原文作者的意图。

进一步,翻译过程是一个极富思辨性的过程,我们无法彻底揭开思维本身的秘密,但根据Pound的翻译理论及他的意象诗歌理论,我们可以进一步证明翻译过程中“循环解读”的存在性和重要性。从他的理论中,诗歌创作应该直接面向“意象”本身,那么同样译者所真正、直接的翻译对象也应该译者对原文本的解读“意象”(同上),而对意象的处理过程也就是解读源文本的过程,如下:

Inastationofthemetro

Theapparitionofthesefacesinthecrowd;

Petalsonawet,blackbough.

译文:隐约不定人群中的脸,

黑色潮湿树枝上的花瓣(笔者参译)

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这首诗是笔者从一日常生活邂逅而作,开始有几十行,后几经修改才“差强人意”,但其解读却并非貌似简单。根据Pound的理论,在解读过程中,首先“appriation”的理解,它原本是之死去的人灵魂不断出现在人的眼前,这里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基调,及下文的黑暗潮湿的树枝,暗示当时伦敦或是其他地方的阴暗不明的环境,我们可以想像黑暗,飘忽不定闪现在我们脑海中,没有一点生机,简直恐怖;而在此同时,作者却发现啦拥挤的“地铁站里人的脸”和“…花瓣”,脸和花瓣给人的感觉是圆形柔和的,温暖可爱的,给人以希望的,美的。以上两种意象交合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效果?第一、在阴暗的,潮湿的地方可以发现美,那世界何处不可称其为美;第二、灰淡中,只要你有善以观察的眼睛,美就在你眼里,在你心中;第三、只要你对生活充满心,美就会出现在你的周围等等。通过对原诗的不断解读交流我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出现,而获得不同的解读。不同译者理解的前结构不同,及特定历史的解读给予了文本解读具体的历史性和创造性。

上述分析,我们谁也不能肯定的说它是一次完成的,随着译者不断的解读,译者对译文可控性也就越大,这也是翻译实践证明的事实。那就是说,根据阐释学理论,译者对ST进行的解读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历史的过程,这过程的结束需由译者的处理需要而决定,这导至了实践中“文本解读”具有具体的假设性;那么,在翻译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层次的地解读,以加深理解翻译的特定历史性。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以小组合作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_小组合作学习-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应用型本科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_实践教学-论文网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