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阐释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译者主体性研究_视域融合

时间:2012-04-20  作者:薛瑞

论文导读::阐释学经由德国浪漫主义者施莱尔马赫。视域融合。阐释学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声援。
论文关键词:阐释学,理解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性,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阐释学(hemeneutics)6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是关于意义阐释的哲学和文化思潮。阐释学经由德国浪漫主义者施莱尔马赫,二十世纪的海德格尔以及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得以系统地创立。将阐释学与翻译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理解译本的生成过程。本文主要以伽达默尔的三原则为基础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二.伽达默尔的阐释学三大原则与翻译研究的结合

伽达默尔作为阐释学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著作《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的历史性”这三大阐释学的原则。

1. 理解的历史性。伽达默尔认为,“无论是阐释的主体(读者或译者)还是客体(文本)都内在地嵌于历史之中,因此,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局限性和特殊性。 理解和阐释的文本作为一个历史性个体,总是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之上。理解总是一定历史阶段内的理解。”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或是译者不可能一次性穷尽文本的内涵,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逐步接近其审美价值。

基于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将其生活经验、文化历史背景潜意识地渗入对于原作的理解。因而必然带有个人的主观性,体现出译者各自的风格,从而产生丰富多样的译本。

2. 视域融合。视域是指“个体的价值观,世界观等观念的总和”。译文文本是原文本视域与译者视域的结合体。译者带着自身的视域解读文本时,“即便他希望自己完全‘客观公正’,而事实是文本的意义已经是他解释的意义”。这同时也为译者提供了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源泉。可以说“理解”其实就是“视域融合”。

因此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的历史性偏见以及个人偏见都是应得到考虑的因素。由于在时代,风俗视域融合,背景,文化上的种种不同,理解上的差异性很难避免。

3. 效果历史。“伽达默尔认为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义是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过程之中,伽达默尔将其称为‘效果历史’”免费论文下载。这意味着文本是具有开放性的,它超越于它所生成的那个时代,并且在不同时代人的解读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这为各个时代的译者去理解和阐释文本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阐释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译者的主体性

阐释学对于翻译研究的作用是描述性而非规定性的,即阐释学目的在于指导人们更好理解译本的生成面貌以及影响译本生成的多种因素,而非指导人们如何翻译。由伽达默尔的三原则可看出,理解的主体,即译者,是翻译乃至传播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译者的主体性是决定译本面貌的最重要因素。在阐释学的指导下,进行阐释的主体--译者拥有极大的空间,每个生成的译本都是“合法”的,应尊重译者的主体性以及由之而产生出的译本。阐释学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声援。因此,译者的主体性成为阐释学与翻译研究结合的重要切入点。

译者的主体性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进行翻译研究可以从“译者对文本的主体性选择,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译者体现出的创造性”几个角度审视译者的主体性:

1. 译者对文本的主体性选择

对原文本的选择对译者进行翻译有极大的影响。“如果译者能选择与自已有相近的性情、生活阅历和写作风格的作品来翻译的话,译者就更能和原作者产生共鸣,也就更能深刻的理解原作品,同样也可以用更准确的目的语来传达原作者及作品的实质及艺术美感”。

2. 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

理解过程中,将两种视域交融在一起,达到“视域融合”,从而使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域,达到一个全新的视域。当然,不同的译者本身的视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也导致了视域融合上必然的不同。译者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前结构的情况需要得到考虑。

3. 译者体现出的创造性

在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和叛逆性是无法分开的,实质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谢天振教授认为,“创造性叛逆就是视域融合中的意义生发”,“创造性叛逆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因此,在这种创造性的叛逆中视域融合,译者的主体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中,译者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文作者通过文本的中介进行对话交流,对原文本做出不同的理解和阐述。

那么针对其特定的读者群,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也有所不同,因而就大大丰富了原作,文学翻译也就呈现多样性的局面。

五.结语

从阐释学的主要概念,即伽达默尔的三原则出发,可以看出阐释学是译者主体性研究角度的重要理论支撑。阐释学认为,译者对于文本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具有开放性意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译者的“前结构”,译者自身的“视域”的因素的影响。因此积极肯定了译者的主动性,也就是译者的主体性。通过对《赠别》的研究,可以看到Bynner, Frankel以及翁显良都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身为译者的主体性,无论是他们对于译本的选择,还是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人特性情况下对原诗不同的解读,亦或是他们在译本中所体现出的不同创造性中,这一点都得到了体现。


参考文献
1)朱益平.阐释学哲学原则在翻译中的运用及其局限性.理论导刊,2010.3,p35-40
2)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中国翻译,2003,p19-24.
3)徐晓梅.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兼评《名利场》三种译本.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4,vol 29, p113-114.
4)谢天振.译介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p167-181,p240-246.
5)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北京:商务印刷馆,2007,p320.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呼唤和谐:自然生态危机下的精神生态救赎—审视生态题材长篇小说《可可西里狼》
下一篇论文: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_中国当代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