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探讨中式英语在词、句、篇三方面的表现特征,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论文关键词:汉语思维,中式英语,文本分析,写作
一、引言
国外学者对英语写作的研究开展于近半个世纪以前,国内则于80年代末开始,90年代缓慢上升,大规模的写作研究工作起始于2000年。母语思维是英语写作中较为常见的现象(郭纯洁,刘芳,1997;王文宇,文秋芳,2002)。在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作文中,总是能看到既不是英语,也不是中文的英语。这些混合的语言,就形容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Pinkham,1998)。李文中则称之为“中式英语”,也就是中国学习者或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影响和干扰,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汉语思维,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1993)。很多学者分析了对中式英语在写作中词汇、句式、语篇的表现形式,并认为中式英语主要由汉语语言、文化及其思维干扰引起的错误(如,朱旬萍,2008)。本文以英语写作课程为例,浅谈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文本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二、研究思路
1.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全方位的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分析英语专业学生作文文本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写作教学,探索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2.研究对象和内容
本文以英语专业写作课程为例,以同一年级的两个班学生74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学生在英文写作中的经常出现的中式英语表现特征。此研究关键词汇、句法、语篇方面分别有哪些特征?
3.研究方法
由于写作文体的不确定性,写作文本也因人而异。为了对写作内容进行一定的限制,本研究提供了四份英语命题作文:记叙文(最高兴的一件事)、说明文(家乡)、议论文(上网利弊)、应用文(给朋友的一封信)。通过文本分析,对74人的作文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从而了解学生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文本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三、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文本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1.词汇方面
中式英语在词汇方面总是按照汉语直接字面翻译论文格式范文。如,
1)I like smile when I was a child. Like表示喜欢,而这里很明显是想表达,经常性的行为,应该是,I alwaysoften am fond of smile。
2)Sometimes I want to live home。Live表示住,学生按字面翻译住在家,其实应该是stayhome。
3)The price is very cheap。按汉语思维,价格很便宜,直接写成cheap,而真正英语表达是“The price is verylow”,or“The cloth isvery cheap”。
由于汉语影响,中式英语还会出现一些词语搭配不当现象。如,eat this medicine(应为:take this medicine)汉语思维,a kind people(应为:a kind man),see newspaper(应为:read newspaper)。同时还会出现一些用词重复累赘现象,如,red in color,a study room, a dance party,其实red, study, dance已经表达了意识。
在词汇方面,学生在词汇选择上没有出现很大的区别。其实,不同文体还是有不同的词汇特色。记叙文偏向于简单、轻松的词汇,说明文则运用动名词、复杂词,议论文词汇则表现出一定的力度,具有丰富多样化。
2.句法方面
中式英语在句法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句子词序不清。英语句子常表现为主语+动词+宾语+副词;而汉语句子则常为主语+副词+动词+宾语。时间地点状语在英文中常常出现于末尾,在汉语中则出现于句中。在学生作文中,常会出现下面一些句子,如:
1)When I was 9 years old, I often went fishing with myparents.
2)Yesterday, I played basketball with my classmates.
3)He very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很明显,时间状语提前,是汉语思维的影响,应该改为:I often went fishing with my parents when Iwas 9 years old;I played basketball with my classmates yesterday;H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very much。
同时,中式英语句子还比较单一,多为主谓结构,主语为人。而英语具有多变性,会以非生命做为形式主语。如:
1)Someone tells us that they don’t like it.
2)My hometown has taken place lot of change.
两种句型都是受汉语思维的影响。例1在英语中常表达为,It istold that…。例2很显然主语使用错误,应改为Alot of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my hometown。学生往往习惯性用Peoplebelieve that…,Someone said that…,Surfing online is a waste of time… 之类的句型,而忽视了It is believed that…,It is saidthat…,It is a waste of time to surf online等的用法。
除此之外汉语思维,受汉语影响,学生经常出现关联词使用错误。最典型的就是because和although。“因为…所以”和“虽然…但是”在汉语中式成组关联词,也可以单独使用“因为”和“因此”,而英语复句只有一个主句,只需用一个关联词相连即可,且不能单独成句。受汉语语关联词影响,学生经常性的用because…so…,although…but,或者because(so)单独成句,导致中式英语现象。
在句法方面,学生并未把握不同文体的风格。经常会出现以下句子,如:
1)The winds are gone. 应为:Gone are thewinds.
2)A rock was on the top of the desk. 应为:On the top of the desk stood a rock.
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运用倒装。其实,在英语表达过程中,不同文体还是有不同的句型特色论文格式范文。在说明文中,这是英语表达中常见的巨型。
3.语篇方面
通过对中西语篇思维模式进行调查,王墨希和李津(1993)发现中国学生属于“隐伏型思维模式”。中国人偏于螺旋思维,而西方人偏直线思维(Kaplan,1966)。英语语篇往往开头见山,先陈述中心意思,后分论点论证说明;辅导句紧扣中心句,主题句直接,观点清晰。汉语语篇往往不是开门见山,习惯性围绕问题做铺垫,委婉含蓄,不直接点明主题。如:
Dear Tom,
How are you? I’m very happyto receive your letter. It has been nearly a year since I came to University.Recently, I’m busy reviewing my lesson. So, I write to you late.
这封信学生实际上谢谢Tom一年来对他的帮助,但第一段根本看不出主题思想。学生在写作中习惯于进行铺垫,委婉含蓄,也就导致很多中心不明确的问题。
除此之外汉语思维,英语重形和,善于用各种连接手段,句子组织严密;而汉语重意和,句法功能有时不是很强烈,会通过省略关系词达到意的统一。中式英语语篇常常衔接性不够。如:
As a student, it is not goodto surf on internet. It influences your study. There are also some badmaterials on internet.
在这个例子里,存在着很严重的衔接性问题,加上on one hand,on theother hand则会更符合英语表达方式。
四、结语
从写作文本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时词、句、篇的选择都明显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对中国学习者来说,汉语思维习惯和文体意识常常会体现在英语词、句、篇等语言运用上,以致造成中式英语现象。英语写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对学生所出现的中式英语进行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表达能力,克服中式英语现象。由于文本的选择有限,本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扩大英语学生写作文本,结合问卷和访谈方式探讨中式英语的原因,以及其它一些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Kaplan, R.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Intercultural Education [J]. Language learning, 1966 2.
[2]Pinkham, J. The Translator’s Guideto Chi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8.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 翻译通讯,1993,2.
[4]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 现代外语, 1997,4.
[5]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6]王墨希,李津.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调查[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7]朱旬萍.“中式英语”写作成因及规避[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