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实际中发现,贫困生最愿接受不是贫困助学金等直接的经济援助,而是希望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维持学业。
除了学生的这些生理需要,我们还要重视他们的无意识需要。经济上的贫困使学生心理上更加敏感,在内心深处更强烈地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希望能得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这些需要经常被他们强烈抑制在内心深处。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们的时候要照顾到他们的这种心理需要,让他们在集体中体味到平等、尊重,并进行适当的精神鼓励,教育引导他们更新思想观念,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观念,消除心理阴影,引导他们将无意识需要转化为有意识需要。
所以,在对该群体学生进行帮助时,笔者采取的方式是先和他们个别谈话建立信任关系,对他们进行精神鼓励,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并联系学校的勤工助学中心,帮助他们联系校内外力所能及的勤工助学岗位,结合奖助学金的发放,帮助他们在经济上实现自立,解决他们最迫切的需要。同时,对班级同学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贫困学生的处境和心理,努力在班里营造一种平等、友爱的氛围,让贫困学生可以感受到同学的关爱,同时依据贫困学生的能力安排他们在班级担任职务,让他们可以为班级和同学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满足他们希望获得认可和尊重的愿望能够健康成长,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典型事例。笔者所带班级中有位汕头籍男生,家里父母是渔民,家境一般,在一次超大台风中家里房屋一半倒塌,借款购买的赖以生存的渔船也不幸被毁,一夜返贫。该生的思想压力很大,对情绪和学习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笔者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他联系到图书管理员的勤工助学岗位,并鼓励他在班级竞选中成功竞选到副班长一职。在笔者的关怀和鼓励下,该生很快走出家庭经济问题的阴影,工作、学习都很认真,受到了班级学生的认可,最后还以全票竞选为学院学生会主席。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做法,笔者所带班级的贫困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素质都得到很大提高,他们做到了正视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了自尊、自强、自立,在为他人的服务中完成了自我实现。
2.3需要层次理论在“差生”中的实践与运用
高职院校学生虽然也是经过高考选拔升入学校就读的,但是有部分学生因为专业基础、家庭环境、个性等主客观原因,学习积极性很差,集体意识淡薄,日常生活懒散,缺乏责任心,学业成绩差,成为大学校园中的“差生”。
高校中“差生”的问题不在于智力方面,更重要的在于心理方面,即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使自身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就是马斯诺需要层次中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的缺失,所以要从每个学生的个人自身中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并进行相应的激励,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变。因此,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正确把握差生的个体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根源,教育引导他们更新思想观念,树立自尊、自强的观念,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另一方面还要抓好激活精神动力的方法,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经过日常观察、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笔者大体可以将差生分为以下三类:
①未来无忧型。笔者所在学校的生源地主要是广东本省,外省学生比例很小。很多学生出身自珠三角地区的私营企业主家庭或者干部家庭,家庭背景好,学生不需要努力奋斗就可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有些学生因此放低对自己的要求,没有追求,成为未来无忧型差生。他们的心理需求已经越过生理、安全等低级需要,激发层次提高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处于心理缺乏状态。
②破罐破摔型。笔者所带学生是以男生为主体的机械类工科学生,经过调查发现,有近1/3学生是由中职升入高职,个别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又有部分学生因为招生政策原因,因文理兼收导致高考录取时由文科升入。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少数学生的英语、数学、物理等课程的基础很差,导致他们后续学习难度变大。他们曾经努力学习过,但是没有见到明显进步,因此在心底认定自己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产生厌学心理,成为破罐破摔型学生。在他们心底,他们有安全的需要,希望将来获得一份稳定的职业,同时还希望获得爱、情感,并希望有所归属,希望可以获得成功达到自我实现。
③懒散型。有些学生懒散成性,学习习惯差,集体意识淡薄,缺乏责任心,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成为名副其实的差生。要挖掘他们的心理需要比较困难,因为他们的需求混杂着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还处在心底的无意识状态。
针对不同的差生类型,笔者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用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对于未来无忧型差生,采取的方式是加强沟通与交流,在日常工作中多进行感情投资,增强其对笔者的信任感,提高其对笔者建设性建议的认可度;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行业会展、到企业参观学习等方式,引导该类学生了解专业优势及发展前景,刺激学生的专业意识,鼓励他们强化自身能力,利用良好的家庭条件将来自我创业;通过组织篮球友谊赛等男生喜欢的班级活动,促使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使他们产生班级荣誉感,通过为班级和集体服务体验尊重,在爱和自我实现的层次对其进行激励,引导他们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