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从传统高职数学作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从数学作业的弹性布置,注重数学作业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强师生交流,改变传统的数学作业批改及评价要求等几个方面,叙述了对数学课作业模式的改革与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数学作业,改革,实践
作业在教学中的地位,很多教育专家都有专门的论述。凯洛夫指出:家庭作业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家斯米诺夫把学生的作业看成是教学论研究的六大内容之一。作业系统安排得如何,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策略。由于高职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最终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徐利治先生指出:“按数学知识建构主义观点看,学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主体,知识的建构最终由学生自己完成,所以学比教更为重要。” 因此,主要体现“学”的活动的高职数学作业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正是作业为学生深化理解和思考教材,深化和应用所学知识,锻炼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实践空间。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作业的有机结合,高职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
一传统高职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的延续,是数学反馈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载体,而传统高职数学作业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数学作业的效率。问题1:数学作业形式与内容单调陈旧,与现实生活脱节。数学作业基本上就是教材每章每节中现成的习题,这些习题的条件和答案是固定的,解题方法机械重复,内容缺少新意,毫无趣味。问题2:数学作业缺乏弹性。传统高职数学作业通常是全班同一样的题目,而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能力,水平和目标是不同的,教师应在对学生提出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让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达到基本要求或更高要求,所以作业要有弹性,能够体现或满足个性需求。问题3: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师生缺乏交流性。传统数学作业的基本模式是“教师布置作业——学生书面的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学生订正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始终处于分离状态,缺乏一种平台使这两个主体处于一种交流的状态。问题4:数学作业设计对数学知识的建构缺乏引导性。高职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目标不仅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也同样融入作业中,具体体现在作业内容和题型的设计上,使学生能够体会和掌握学习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 问题5:传统的数学作业模式中教师对学生作业评价的单一性。数学作业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单一的评价是不能有效地达到评价目的。教师不仅要在物化层面上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的积极性等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根据评价来调整教学手段。
二高职数学作业改革与探讨
(一)数学作业的布置要有弹性
数学作业的弹性布置,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由于高职学生的生源来自普高、职高和中专,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传统的作业布置通常是全班同一样的作业,不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水平等差异。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于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很不利,也是许多学生消极对待作业的重要原因,因此,应采用弹性布置法。为了适应各层次的学生的练习需要,达到因材施教的要求,教学时精心准备三套练习,分模仿性、理解性和探究性作业。所谓模仿性作业,大多是上课所学的概念、法则等知识的巩固性练习,学生可以通过复习回顾教材有关内容而求出答案,因此是较简单的层次,主要是基础训练。所谓理解性作业,是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应用,主要是针对有一定分析能力和一定思维能力的学生。所谓探究性作业,本层次作业有很高的难度,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很好地驾驭,有很好的综合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在实施过程中,让数学基础差的同学做模仿性作业,使他们的基础知识有所提高。而中、高层次的学生做理解性作业,打好基础,综合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做探究性作业,把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加深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带有思考性、创造性的作业,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弹性布置作业,这既控制了作业量,又让学生得到必要的练习,尤其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从而有利于他们提高学习质量。
(二)注重数学作业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按照弗赖登塔尔(1973)的观点,学习一个内容的最佳途径是联系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在将要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已经在现实世界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在将要传授的知识与已经教过的知识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因此,作业布置中注重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将有助于学生对相关概念、相关知识的掌握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例如,可以布置以下与生活相联系的趣味作业。
作业1运用概率知识解释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是一个运用概率知识解释孔子名言的趣味性作业例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背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人文价值,起到了很好的作业效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