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金融科学的发展在经历了描述性阶段和分析性阶段之后,发展到了工程化的阶段。金融工程学是金融科学发展的工程化产物。金融工程学作为一们交叉学科,金融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理论学说构成金融工程学的理论基础,融合了投资学、财政学和会计学等的基本原理,同时引进了运筹学、物理学、遗传学、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核心理论基础就是价值的来源、价格的确定以及金融市场特性的理论。本文包含四个部分,一是金融科学的发展与金融工程学的兴起,二是金融工程学的理论构架,三是金融工程学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四是中国金融工程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建议。
论文关键词:金融工程学,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工具
纵观科学史,每一门真正可以称之为科学的学科,其发展过程都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描述性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分析性阶段,第三个阶段则是工程化阶段。而一门科学学科只有在工程化之后,才能大规模地创造出经济和社会效益。
金融科学的发展,也正如这些学科一样,在经历了描述性阶段和分析性阶段(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之后,在八十年代后期,发展到了工程化的阶段─金融工程学。也就是说,金融工程学是金融科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工程化阶段。
一、金融科学的发展与金融工程学的兴起
阿尔文·费雪(IrvingFisher)于1896年提出资产定价关系的基本原理,即一种资产的价值等于该资产未来产生的现金收入流量现值的总和。这一思想对后来的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1934年,本杰明·格兰罕姆(BenjaminGraham)和大卫·道得(DavidDodd)提出证券定价理论。本杰明·格兰罕姆(BenjaminGraham)的《证券分析》一书,开创了证券分析史的新纪元。
1938年,弗里德里克·麦考利(FrederrickMacaulay)提出了“持期”的思想。所谓持期,是指资产持有人等到得到全部货币回报的平均时间,它实际上是一个加权平均数,其权数是证券有效期内各笔收入的现值相对于证券价格的比例,它对于债券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哈里·马科威茨(HarryMarkowitz)为代表的金融经济学家卓有成效的创造性研究,对金融科学从传统的描述性分析科学向分析型科学再到工程化科学的转变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一般认为,现代金融理论起始于50年代初哈里·马柯维茨(HarryMarkowitz,1952,1956,1959)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这不但奠定了现代有价证券组合理论的基础,而且也被看作是分析金融学的发端。马科威茨将投资行为抽象成一个二次规划函数,1952年他在《金融杂志》上发表名为“投资组合选择”的论文,详尽论述了投资目标函数、组合的方差以及解的性质等基本理论,从而建立了均值/方差理论的基本框架和要素,并成为近40年来金融经济学赖以发展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马柯维茨证明了投资者的一个最优资产组合——在既定方差水平上有最大收益率或在既定收益水平上有最小的方差,将是一个均方差有效率的资产组合,并将投资者的资产选择问题转变成一个给定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线性规划问题。正是这个贡献引发了大量的对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分析研究。不过,马科威茨的均值/方差理论在性质上仍未逃出传统的规范经济学的窠臼。
1958年,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F.)和莫顺·米勒(M.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MM定理(Modigliani-MillerTheorem),该理论被认为是现代企业金融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
60年代早期,得兰德·约翰逊(LelandJohnson,1960)和杰罗斯·斯特因(JeroseStein,1961)把证券组合理论扩展到套期保值,使套期保值得以纳入理论分析轨道。
另外,马科威茨的学生威廉·夏普(WillamSharpe)提出了马科威茨模型的简化方法─单指数模型。接着,夏普、约翰·林特纳(JohnLintner)和简·莫辛(JanMossin)在马科威茨理论基础上进行了突破性研究,把注意力从马柯维茨的对单个投资者的微观主体研究转向整个市场的研究,考虑所有遵循马柯维茨假设下的投资者的共同行动将导致怎样的市场状态,并先后在1964年和1965年得出了有关资本市场的均衡的相同结论,创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更进一步揭示了资本市场均衡定价的内在机理,改进了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和度量方法,从而实现了现代金融经济学在实证分析上的新突破,并使其成为现代金融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CAPM严格的假定条件却给经验验证造成了很大障碍,使得学者们不得不致力于对假定条件进行修改,以使其更符合实际。
70年代,针对标准CAPM模型内存的模型假定与现实不符的缺陷,金融经济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以迈耶斯(Mayers,1972)、罗伯特·莫顿(RobertMerton,1973)、艾尔顿和格鲁伯(EltonandGruber,1978)为代表的学者,通过放松其中的某个假定条件,而保留其它假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究资产定价模型:70年代初,罗伯特·莫顿(RobertMerton,1973)提出了基于连续时点的动态资产定价模型。以费歇·布莱克(FisherBlack)和梅隆·斯科尔斯(MyronScholes,1971)、罗斯(Ross,1976)为代表的学者,基本放弃CAPM假定,以新假定条件为出发点重新建立模型,从而分别提出了第一个完整的期权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APT):1973年,费歇·布莱克(FisherBlack)和梅隆·斯科尔斯(MyronScholes)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了《期权定价与公司债务》,成功推导出期权定价一般模型;雷洛伊(LeRoy,1973)、鲁宾斯坦(Rubinstein,1976)和卢卡斯(Lucas,1978)先后发展了跨期CAPM模型。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