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物理学家所提出的力的概念是狭义的解释,力还应该有广义上的理解。在汉典上,力的基本字义有五种。指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如:力气,力量小论文。可引申为:身体器官的效能,如:目力,脑力。还可引申为一切事物的效能,如:电力,药力,浮力,说服力,生产力。指一切事物的效能,如:视力,生产力,控制力。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如:力学,作用力,保守力。指用极大的力量,如:尽力,力挫,力挽狂澜。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理解,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不管是广义的理解还是狭义的理解力都表示为一种效能,只是狭义上来看这种效能单指物体对物体的一种能产生加速度或者能产生形变的效能。从广义上的理解,我们可以注意到,力既然可以表示一切事物的效能,那么力也必然应该包括道德力。从狭义的理解来看,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那么引申理解的话“道德力”可以解释成道德和其作用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根据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道德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在面临道德问题时作出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并付诸于实践时在人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效能。还应该指出的是,“对道德能力的正确说明,肯定要涉及一些原则和理论解释,而且这些原则和解释往往要超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和标准的;它最后还可能需要用相当复杂的数学手段”[18]
通过上述对力概念的一般分析和对道德力概念的论述道德能力,我们可以发现,道德力概念在逻辑上是完全成立的,不仅成立而且还一直为人们使用。但是却只有极少数的学者对道德力的概念进行分析和阐释,仅有的论述更多的是把道德力作为道德的一个从属概念,并没有厘清道德力和其他一些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笔者认为,只有厘清道德力和道德、道德能力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的把握其特征,揭示其本质和内涵。
(三)道德、道德力、道德能力
在厘定道德力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又一迫切需要弄清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道德、道德力、道德能力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弄清楚这几个概念才能将厘定过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一,从道德力的发生和发展来看,道德力依附于道德而存在,道德力更强调道德的实践作用,而道德又是道德力的母体,道德是一个主体概念。脱离了道德便不可能有道德力的概念,所以不能脱离道德的范畴而对道德力进行阐释。虽然道德是道德力的母体,但是有了“道德”不一定能形成“道德力”,在道德的实践过程中分道德认知过程、道德判断过程、道德选择过程和道德行为过程。笔者认为,道德力是形成于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过程中,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过程只是道德力形成的一个基础,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正如康德所说,“德性的力量也正在于排除来自爱好和欲望的障碍,以便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克尽自己的职守。所以德性的力量,不过是一种准备条件,把责任的‘应该’转变成‘现实’的力量。”[19]
第二,道德力作为一种有着特殊性质的力来看,道德力是一种力,力是一个矢量单位,道德力既然属于力当然也是一个矢量单位,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笔者认为,道德力的大小所指的当然是道德的力量的轻重;而道德力的方向所指的是力的效果,也就是说道德在实践过程中带来的效果是推动还是阻碍,推动的效果相当于正方向的力,反之阻碍的效果便是反方向的力。也就是说,笔者认为的“道德力”在伦理学理论体系和日常话语中是一个中性词,道德力可以分为善的道德力也就是起促进推动作用的正向道德力正道德力和恶的道德力也就是起阻碍作用的反向道德力负道德力。
第三,还应该指出的是,在惯常理论话语和习惯性思维中,大多都把道德力作为一种正向力来界定,笔者认为更确切和严谨的说道德能力应该是一种正道德力。首先,从道德的概念来看,道德是人的道德,道德不能脱离道德主体人而独立存在道德能力,那么当然道德力也不可能脱离人。其次,从能力的一般意义来看,多指人完成一定活动的一种才能一种本领,正如有学者指出道德能力是人认识各种道德现象,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已经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和作出正确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20]最后还须明确的是,道德能力是从个体道德层面来研究的一种正向的道德力,而道德力不仅仅包含个体道德层面,当然还应该包括社会道德层面的道德力。
最后通过以上对道德、道德力和道德能力这三个概念的梳理,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道德力是在道德认知过程和道德判断过程基础上形成于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过程中的一种效果力,其中从个体层面分析得到的正向道德力称为道德能力。如下图所示:
 道德认识正道德力 道德能力
道德判断 个体层面 负道德力
  道德 道德力
道德选择社会层面
道德行为
[1]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48页。
[2] 《道德形而上学》,《康德全集》第6卷,柏林科学院版,第405页小论文。
[3]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4]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5]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6-47页
[6] 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7] 张德湘:“道德力”理论初探,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48页。
[8] 蔡志亮等著:《道德能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87页。
[9] 陆晓禾:论经济发展与人的道德能力,《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
[10] 姜维、李陈锋:“道德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陆士桢教授谈高校德育工作”,《光明日报》2005年4月6日第5版。
[11] 张德湘:“道德力”理论初探道德能力,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48页。
[12] 鲁洁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13] 鲁洁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14] 张德湘:“道德力”理论初探,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48页。
[15] 姜维、李陈锋:“道德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陆士桢教授谈高校德育工作”,《光明日报》2005年4月6日第5版。
[16] 田秀云: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的伦理思考,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2期,第33-34页。
[17] 王小锡:《道德资本与经济伦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18]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6-47页
[19]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页。
[20] 蔡志亮等著:《道德能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87页。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