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德育论文

道德力(moralforce)概念的厘定_道德能力

时间:2012-02-1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道德力的概念。道德力”的理论阐述。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道德哲学试图讲述和说明我们的道德能力。
论文关键词:道德力,道德,道德能力

 

一、道德力的概念

“道德力”的理论阐述,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并得到积极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更多的从道德力的实践应用性角度研究,而很少有学者从学理层面的进行阐述。尤其就道德力是什么的问题显然成为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对其做科学的论证、透视与阐明,黑格尔也说:“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1]这会像赋予美丽的女鬼一次重生的机会,带来的将是新的生命力。

从道德力的总体架构上看,道德力的概念无疑是支撑这一总体框架的基础,是揭示道德力的本质内涵和其特点的逻辑起点,因此,道德力是我们在“道德力”研究过程所要回答的核心概念。本文试图从道德力的思想渊源出发,明确道德力的概念,并对道德力的本质和特征作出学理层面的初步探究。

(一)道德力的概念综述

1、道德力的思想渊源

道德中国伦理思想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内容丰富的中国伦理思想中,虽然没有“道德力”这一表述,但却不可能没有中国伦理学的烙印,其思想渊源较为明显的表现在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如《大学》中最根本的一句“自天子以至蔗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表明“修身”是根本,是一种手段道德能力,也是一种能力。《论语》中也讲到“博文约礼”,是讲“知书达理”的能力,其中的“约”就凸显了道德他律与自律,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无行”就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种较高的要求。孔子说:“政者,正也”,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特别重视为政者的自身道德修养。孔子还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通过道德教化来培养民众的道德品质,就会使其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小论文。

在西方思想史中,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提出了“tugend bedeutet eine moralische starke des willens”即“德性就是一种道德力量”[2],他在制定其德性论的时候,指出在德语中德性(Tugend)来自taugen有能力,这实际上已隐含着“道德力”的概念。康德认为“德性就是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还特别指出,“德性并不是责任,人们也没有责任去具有德性。如果这样,自身就要犯重言错误,就是主张有责任区具有责任。不过德性却在发号施令,它的诫律中伴随着道德强制。由于这强制式不可抗拒的,所以须有一种坚强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坚强程度,要有它克服人们爱好所产生的阻碍的能力的大小来评价。恶邪、诸种胡作非为,就是人们与之搏斗的魔鬼。坚强作为一种道德力量,是人们的最大的,真正的光荣战功。”[3]可以说康德从理性主义的角度对道德力内涵的进行了揭示,并且还指出了力量强度的评价标准。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道德哲学试图讲述和说明我们的道德能力,还这样解释到“我们在判断事物是否正义并说明其理由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能力。而且,我们通常有一种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些判断的欲望,并希望别人也有类似的欲望。显然,这种道德能力是极其复杂的,”[4]而且他认为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是具有这种能力的,在论述道德能力特征及原则的时候,他写到:“描述我们的道德能力的特征应当被看作是有一件复杂而困难的工作。描述我们的道德能力的原则应当被看作是有一个复杂的结构的,它们所涉及的概念需要给以严格的研究。”[5]正义论中所谓的道德能力主要是指获得正义感的能力。因而,对道德能力的内涵揭示,更多的是要从道德认知能力、道德思维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等相似的概念或从属概念的认识中去寻找。

从上述对中外伦理学史上关于道德力的思想渊源的简要整理和论述,可以发现道德力的思想古有之,而且其内涵意义深远,这为我们进一步正确把握和认识“道德力”这一概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2、道德力的现代诠释

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道德能力,不管是哲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道德力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来被理解和认识,在伦理学中,虽然偶有人提及道德力、道德能力、道德力量等,但真正明确指出道德力这一概念并加以论述的也极其少见。然而仅有的论述和我们所要研究界定的概念又距离甚大,或者说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笔者认为就现代我国伦理学界的学者对道德力这一概念做的论述作一梳理是十分必要的。纵观我国当前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学者们主要从道德力何以产生、道德力的构成内容、道德力的本质和内涵以及道德力的表现形式这四个方面对道德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从道德力何以产生的角度,有的学者认为“人的道德需要是产生道德的基础和前提,但仅仅有道德需要还不一定会产生道德,合理先进的道德是人们自觉地认识和努力创造的结果,并依据客观条件来建立和执行道德的能力。”[6]也有学者这样阐述到“尽管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不像服从自然法则那样必然遵守道德法则,然而只要人自觉其为理性的存在,就必定会不顾感性自然的束缚而依定言命令行事,这时道德法则对一切理性存在产生的效力,就是道德力。”[7]还有学者认为“道德能力是人认识各种道德现象,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8]

从道德力的本质和内涵的角度,有的学者则认为“人的道德能力是人们特有的一种超乎自身功利而履行人所确认的道德原则或规范的能力。”[9]“道德是是非对错、独立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道德是一种社会适应能力;道德是自我与外部世界进行联系活动的一种能力。”[10]也有学者认为“道德力是纯粹实践理性的自我主宰、自我制约,它克服有限的理性存在自己,克服那些由爱好、欲望、一切非理性冲动而来的动机。纯粹实践理性作为道德力,也就是作为一种能够给予意志以影响的能力,它的真正使命并不是去产生完成其他意图的工具,而是产生在其自身就是善良的意志。”[11]还有学者认为道德能力是道德意识功能,“个体的道德能力,处理的是存在于人脑中的道德意识(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与道德活动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于个体对外部道德现象的反映以及对自身活动实行调节的过程之中,是道德意识的一种外部表现,它是道德意识本质规定的一个重要侧面。”[12]

从道德的构成内容出发,有的学者认为道德能力一般包括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意应能力、道德控制能力、道德决策能力等几种。“道德能力虽然依赖于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内容而存在,但却又不等同于形式和内容,正如知识丰富并不等同于智能发展水平高一样。同时,还应该看到,品德的形式内容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约于道德的能力小论文。”[13]

从道德力的表现形式的角度来分析道德力,有学者认为“道德力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能够排除外来的干扰,清洗利己的意图,保持自身所创制的道德规范的纯洁和严肃。在道德力的主宰下,人们可以不顾难险,鄙弃诽谤,无私无畏地去担当起自己的道德责任。”[14]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学者指出道德表现为价值、行为模式、情感、理念,同时也表现为一种能力,认为处理事务的能力,其实根本也是一种道德能力。[15]也有学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中描述到“人力资源,简单地说,就是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所需要的具有必要劳动能力的人口。这种劳动能力在生产实践中道德能力,以往主要是指一定的智力和体力。笔者认为,不仅如此,还应包括一定的德力,德力在这里主要是指道德素质及其作用力。也就是说,劳动者只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大脑机能及智能还不够,还必须有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较高的道德追求和生活准则,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只有在这种道德的作用力下,人们的智力、体力和全部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地调动和发挥,收到最好的劳动效益,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存在形式。”[16]还有学者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指出道德在生产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特殊能力,科学的伦理道德就其功能应用到生产领域,“必然会因人的素质尤其是道德水平的提高,而形成一种不断进取精神和人际间和谐协作的合力,并因此促使有形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7]

总之,以上观点均不无道理,都是从某一个维度对道德力进行了详细而又深刻的阐述,但是,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理解道德力这一概念,还更应该从力学的角度来定义它。古希腊晚期的斯多葛派曾把整个哲学比喻为田地,物理学也就是自然哲学,是田里的土壤;伦理学史田里长成的果实。从物理学的角度对道德力来进行考察,“道德力”将从道德的一个从属概念转变过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概念更成熟和完善,从而赋予道德力新的生命力,使其躯壳和灵魂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二)对道德力的界定

力虽然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是要给出一个准确又完善的定义确非易事。笔者认为,力首先应该是一个物理学上的范畴,分析力这一概念,应该首先从物理学层面入手。

在物理学中力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当物体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后,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就称为力。它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力学的范围内,所谓形变是指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所谓运动状态的变化指的是物体的速度变化,包括速度大小或方向的变化,即产生加速度。力是物体(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前者是受力物体,后者是施力物体。只要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平常所说,物体受到了力,而没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是存在的。不管是直接接触物体间的力道德能力,还是间接接触的物体间的力作用;也不管是宏观物体间的力作用,还是微观物体间的力作用,都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力的作用与物质的运动一样要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实现。而且,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量或物体形态的变化量,取决于力对时间和空间的累积效应。根据力的定义,对任何一个物体,力与它产生的加速度方向相同,它的大小与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成正比。且两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是该两力分别作用于该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_大学生
下一篇论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探究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德育论文
最新德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