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策略和方法手段上的有机结合
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恰当地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享资源、互补互益、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发挥“1+1>2”的整体效应,将有力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高的台阶迈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既有交叉又有不同,我们要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多采用和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真诚、接纳、倾听、尊重、同感等理念,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在教育引导学生中感受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这样才能更会面地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便育入理念成功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付诸行动,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改进过去坐等学生上门、个别、保密进行的方法,要主动、公开、广泛地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心理问题,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
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支队伍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好育人任务。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上有很大比例的重合与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专职政工干部、德育专业教师等来完成。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尚不稳定,其人员构成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占很大比例,再加上心理学专业教师、医务人员等组成,很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并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要达到二者结合,教育者除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把实的专业知识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具备明确的自我意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流畅的语言、强烈的责任心,真挚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等。这就要求所有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身作责,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去教书育人,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区别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并提供力所能及的针对性的帮助。
4.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进行各种智能活动时有两种因素参与。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他们往往是在统一交织、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谓智力因素是指直接对参与客观事物的认识,体现一个人智慧水平诸心理因素统称为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认知、思维、想象等。非智力因素作为人格因素以独特的方式反映着人与社会的关系,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感情、意志性格等,起着牵制人们思想发展的方向和深度的动态作用。大学生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思想道素质德的提高,创造能力的挖掘,能否成才,关健取决于其非智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动机、是否具有热爱世界与人类的情感,决定于是否具有为实现理想和目杯而必须的坚毅精神、自信心、进取心、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等积极的心态。为此,学校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同时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达到二者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思想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关系及对其的影响,总结出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的途径与方法,加强大学生深层心理素质的塑造,加强大学生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新时期的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新情况,各种各样的不适应,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面对这种情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正好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之不足,给学生以正确的心理疏导,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当代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文安.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教育探索.2001(2).
2.刘月娥,胡法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J].广西高教研究.2001(6).
3.郝南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T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4.杨润涛.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3(8).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