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随着高职院校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成为阻碍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明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新进路,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型人才质量,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完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问题在当今高职教育发展中越来越备受关注,而在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前提保证,一旦忽视了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不要说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甚至连基本的生命也可能无法挽回。作为“以生为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也必须要找到一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新进路。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现状
(一)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
高职学生学习方面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首先,高职学生都来自各高中的中下等水平,普遍基础薄弱,对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把握不够,大多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不思进去,得过且过。其次,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于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没有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再次,高职院校的学制是三年,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使得高职学生无法应对,课程安排的过于紧张,使得本来基础就很薄弱的学生学起来更加吃力,以此就更增加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二)情感问题处理的不当导致心理变异。
大学期间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成熟与未成熟得过度时期。缺乏生活阅历的高职学生,对爱与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常常放任感情,因此,在大学校园里频繁出现交往不得体、为感情打架、为爱而失去理智的等等。
(三)网络的隐患。
大家都知道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同时也是年轻人的时代。网络的推广不仅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同学们不能正确的使用网络,常常被网络中那些扭曲的东西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渴望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填补现实中的心理空白。
(四)面临着就业压力。
近年来,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就业人数急剧上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此,就业问题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精神和心理双重压力。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存在方式,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呢?这将是我们有效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内因。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存在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现在大部分家庭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其次,家庭的人际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调查案例中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父母关系不和,(如父母离异或父母性格怪异,或者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主要亲属关系的不和谐以及父母或其他长辈营造的家庭氛围、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有直接关系。)另外,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们面临着巨大贫富差距的考验,如果家庭教育引导不够,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就会浮躁、自卑,进而产生偏执、虚伪的心理倾向,甚至引发假、丑、恶等不良行为。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变化、网吧的大量存在、生活节奏、社会风气、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还有当代社会的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的不良风气,给“象牙塔”中的大学生造的不良影响,经常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上学仅仅想要的是一张文凭等等的错误理念。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生们在校园里要独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自理,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的同学,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这些压力使有些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尤其是刚刚入校的新生,如果他们对上述问题处理不当,不能及时求助于同学或老师,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四)个体因素的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8~23岁之间,属于青年初期末和青年中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容易出现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强迫性神经症。
三、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进路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解决当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进路有以下几种。
(一)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促进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学校管理工作既要体现教学的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最终为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同时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辅导工作。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心理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举办心理讲座,帮助学生集中解决特定时期、特定情景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