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从大学生对待轻生者的态度、轻生原因等方面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现状进行剖析。对开展生命教育以及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轻生,生命教育,生命意识
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资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中的大学生,刚从应试教育中脱胎出来的,一旦被抛入一个自主学习、生活环境中,会有一部分学生陷入无所适从的困惑之中。根据对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这一现状的了解,社会环境的导向、学校教育的缺乏和家庭教育的忽视对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产生缺乏目标和追求、成长压力大、心理问题增多、人际关系处理不善等问题。本文以河北工业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为基础,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量为200。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方式,共发放问卷215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对四个年级学生随机编号,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大小为200,并由本小组成员拨打电话于被访同学预约,并监督被访同学填写问卷。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文。
一、大学生对轻生者的态度
35.5%的大学生认为,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同时加强防范,重视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的教育;而33%的大学生认为,自杀行为是一种行为极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19%的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很傻和很愚蠢的事情,是一种逃避责任和消极悲观的做法;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示对此理解和赞成。
占总体84.5%和79%的大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差以及生活压力大事造成大学生轻生的主要原因;52%的大学生认为轻生者自杀的主要原因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50%的大学生认为生活和就业压力大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轻生者在面对巨大的生活和就业压力时,无法认清自己的价值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无法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问题,很容易产生自己“自己是毫无用处的”这样的想法,尤其当他们的某些行为没有得到认可的时候,更加坚定了他们这样的想法;另有38.5%和30.5%的大学生分别认为感情受到挫折和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导致大学生轻生的主要原因。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需求
1生命教育现状
调查显示,45.5%的大学生接受过生命教育,但是开展的课程比较少,所得到的知识不够全面,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22%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生命教育,只是在其他课程中略有涉及;16%的大学生完全没有接受过生命教育;仅有16.5%的大学生比较系统的接受过生命教育。由此可见,高校生命教育开展情况令人担忧,大部分学生想接受但没有明确的途径指引他们。
2现有生命教育所取得效果
高校现有生命教育课程收效不大。38%的大学生认为现有生命教育课程见效甚微,没有达到应有目标;20%的大学生表示根本没有起到作用;32.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达到期望的水准;仅有9.5%的大学生认为现有生命教育课程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3期望生命教育开设课程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期望开设的课程集中在用电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以及消防安全教育上,该部分大学生分别占到了被调查者的64%、61.5%和57.5%;其他,比较集中在逃生教育、生理卫生教育以及突发性伤害教育上,分别占到了50.5%、48%和40.5%;而期望开展心理教育的相对较少,只占到了被调查者的24%。
三、结论与建议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家庭、学校、社会应当三位一体,三管齐下,共同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家庭是进行生命教育的第一站,父母应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意识教育和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要注重培养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场所,学生踏入社会前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学校里得到,因此,学校应加强生命意识教育,系统开始生命教育课程,使他们了解生命,真正的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呵护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社会的关注可以让生命教育的效果更显著,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人生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社会对其的密切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效果。加强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对有需要的给予支持,使他们明确个人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洁,大学生轻生的原因分析,兴义民族师范学报,2010年8月。
2.肖海兵,大学生轻生现象及预防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陈浩李娟,大学生轻生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2011年
4.罗宝芬李燕飞易萍萍王学风,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与生命教育调查报告,调查与研究,20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