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绵延着,遵循生命原则的道德当有深沉的感召力,它从生命中流淌出来,最后又回到生命之中,失去以生命为依托的道德只能归于第二性的道德,而不是真正道德的体现。所以,道德遵循生命的原则,而我们也只能从生命中去获取道德的原则。
这种爱他人的思想在道德思想史上始终是一条主线,它不等同于宗教所说的爱。宗教之爱只强调奉献,这种奉献不考虑个人,要求人为了上帝应去舍弃自身的一切,包括生命;而启蒙思想家们的爱首先关注的是人自身,关注人的生命,强调生命是一切的本原,放弃生命的欲求就是违反人性。他们将生命欲念看成道德的源头,甚至将其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这就将人们来世才能获得幸福的观念转为“我只要现世的幸福!”这是对人的解放,将人从上帝手中夺回,消除了精神与肉体的分离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了生命的和谐。
三、学校德育有效性丧失的根源——对生命的漠视
道德来源于生命,来源于人的自爱,关注生命是道德理想真正意义之所在,而现时代的道德教育却流于空洞的道德说教,使道德沦为空洞的形而上教条,并不符合生命的实质。道德被物化和知识化,用分数对道德水平进行量化,使道德变成了对政治目标、经济目的的附庸,这种观念指导下的道德教育失效便不足为奇了。
道德教育是指导生命获得意义的过程,而我们的道德教育自始至终没有将生命的原则贯穿于其中,给予学生的却是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德育有效性的丧失。我们从功利化的立场出发,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只对学生宣讲那些“道德教条”,这些教条并没有内化到学生的生命中,德育“失效”了。
1.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生命是造成德育失效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我们把德育当作道德知识的传授,德育参照智育的培养方式进行,即以道德、知识及其学科为载体,教给学生知识性的道德概念,学生把道德理论、规范、准则作为知识掌握,获得的是外在于人的“关于道德的观念”,而非内在于人的“道德观念”,其结果就是学生有道德之知,而少道德之行。他可能对各种道德规范和要求的知识形态谙熟于心,但如果缺乏外部的道德强制,他们完全可能“知其善而不为,为其恶而不改。”这种知识化的德育其效果可想而知。这是对德育内容的异化即对道德本身的异化,是仅仅将道德看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处理,这时与主体发生道德关系的人只是作为主体的关系而存在的,并不是生命本身,所以进行的道德教育也仅仅是道德规则的传授,而不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因此,道德教育应当敬畏生命,生命才是道德教育的真正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内容。
2对每个学生实施模式化、标准化的道德教育,用同样的道德条理去教育不一样的每个学生,当然会造成德育有效性的丧失。因为.生命具有独特性,所以每个人所追求的意义,所理解的生命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无可否认,道德标准存在着一致性,但这个标准就是——爱。爱自己、爱别人,爱是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东西,学会去爱才能学会道德。爱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决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模式化的标准来衡量爱,决不能将爱看成是可测量和可计算的。现实学校德育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为学生制订了可供量化的道德标准,这从根本上违背了道德的原则,更违背了生命的原则,德育功能的认识明显地注重其“外适性”,即德育对象对外在要求的适应,而忽视其“内适性”,即个体自身对德育的客观需求,忽视生命,必然会造成德育成效的低下。
3.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采用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灌输方式,呈现出一种专横而可畏的形式,充满了强权和制裁的色彩。道德教育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政治教育多、品德内化少等现象。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良现象,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去解决具体问题。一些人把德育过程看成是单纯的外塑过程,将其与品德内化进程分离,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相脱节。西方思想家早已指出:“适合于人的道德应该建立在人性上”,“道德一旦变成一种强制约束力量,那是它的耻辱而不是它的本质。”每一个人必须首先肯定自我,即肯定生命本身,就象古希腊神庙中的诤言“认识你自己”一样。认识自己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承认了生命本身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也就是承认了自己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当然,承认自己也就包括承认自己生命的本能性,而成为自己,就是将这种本能转化为创造价值的原动力。成为自己的人,就是热爱生命、热爱自己的人,并因其爱而有了创造的热情和能力。所以,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用生命浸濡学生,德育并不是声色俱厉的训导,真正的德育是和风细雨式的,它讲求润物无声,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总之,道德的原则就是生命的原则,而生命的原则就是自爱。只有学会自爱,才能学会道德,因此,回归生命、畏惧生命、用生命去对待生命才能寻回失落的德育有效性,才能使学校道德教育获得真正的成功。
注释:
[1][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0.
[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9.
[4]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56.
[5]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52.
[6]周辅成编.西方著名论理学家评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22.
[7]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34.
[8]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5.
[9]尚杰.归隐之路——2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9.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