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课堂时间紧凑,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操作,尽量多放一些仪器,尽量满足学生同时实验需求。
5.在保持实验过程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允许同组学生边实验边研讨相关问题,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究,欢迎学生对实验提出不同的方案,然后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最终归纳比较不同方案优劣。
6.如果班级人数多,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实验错误,照顾到所有学生,老师可以实验技能较好的学生平均分配在各小组里,让这些同学带动本组同学做实验,起示范作用,然后帮助其他同学做实验,同时也帮助老师管理好仪器。
三、用探究式拓展式理念,开展物理课内外小实验。
课内小实验与演示实验相比,操作实验过程较为简单,验证物理现象和物理结论较细化。能更好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是配合教学内容进行的随堂实验,但是更容易让学生抓住实验的本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许多物理现象的神秘感,有时学生也可以人人参与其中,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人人动手,在观察与操作中积极思考物理问题,积极主动获取物理实质,能充分提高实验技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解摩擦力的方向时,尤其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难以想象两个相对静止而又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间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帮助学生找到一种方法。在上课前布置同学每人分别带鞋刷来上课,上课讲解静摩擦力时,让每个同学跟着老师操作:将一只鞋刷刷毛向下地放在桌面上,用手斜向下推鞋刷使之即将在桌面上运动,观察一下刷毛向什么方向弯曲;也可以用两只鞋刷,使刷毛相对地放在一起,推其中的一只鞋刷,在不产生滑动的情况下,观察刷毛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从这些观察中,学生可以判断各自所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向。课外小实验是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用身边常见的物品或者能自制小制作的简单装置。这些小实验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学生合作完成,同时时间范围较宽而且制作环境较宽松,是课堂实验的补充和延伸,既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加强亲自动手的能力,又活跃了学生思维,同时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做课外小实验,并鼓励那些对实验有兴趣的学生经常做实验。这些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常年累月,就可以独立研制出一系列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只要这些学生能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经常动手动脑实践操作,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然后能根据实验课题,逐步实现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自己观察现象,自己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数据和误差分析,同时得出实验结论,有可能的话还可以提出新的改革方案。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个性。
以上是我在高中实验教学的几点认识,仅供大家参考。高考中实验部分灵活多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物理教学过程中应适时而变,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内小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的有机结合,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最佳效益。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