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艺术对于人类精神的价值——以马克·罗斯科的创作为例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另外中国人讲的更多的主要是精神境界。在探讨罗斯科之前,我们也应该一并讨论一下价值概念本身的含义,讲价值概念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有用的东西有价值,没用的东西没有价值。比如对于一个土木工程师来说,大楼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支撑着整座建筑的重量。
关键词:价值,精神境界,基础
 

我们对精神都有理解,因为精神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同时它还是一个日常生活用语。“精神”在汉语里的解释是体现人的本质,人的生命精粹的概念。精,精华,精粹;神,所谓的阴阳不测之为神,而不可自之为神,神圣,神秘等等。所以“精”和“神”这两个字关联在一起意味着人的生命具有无穷的奥秘,具有无穷的佛性。精神在中国哲学以及传统文化里的主要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意志或气节。比如孟子所讲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一种意志和操守。另外中国人讲的更多的主要是精神境界。

我们知道,真正的而非伪艺术家所拥有的共同特质之一是执著的追求,彻底服从心底的声音,精神同时也是作为支柱和基础。美国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便是其中的代表。看他的作品你不可能一见钟情,一片深红和紫色,观者会觉得自己仿佛被拉进黑色的线条,深入一个神秘的宇宙所在,罗斯科说他的画是展开一趟未知之境的未知冒险之旅,你不能确定会被带到什么地方,甚至不确定想不想去,终点也不见得是风景如画。在他的创作心路中究竟有哪些可贵的价值在其间闪现呢?是如何最具特征的诠释了艺术的价值呢?

在探讨罗斯科之前,我们也应该一并讨论一下价值概念本身的含义,讲价值概念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有用的东西有价值,没用的东西没有价值。但在一般意义上,艺术创造和工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别在于艺术不能像工具那样拿来使用。因此,我们这里采用的价值概念,一定与日常生活中的工具价值观有所不同。

对于区别,我们可以先分析“有用”和“无用”的东西,所谓有用的东西是指有某种功能可以服务于某种外在的目的工具价值。由于它把其它东西当作自己服务的对象,所以它没有内在价值,只有外在价值。相对于工具价值,就会有终极价值。所谓终极价值是从工具的外在价值开始, A会因为B有用,B会因为C而有用,但后来最终推导到一个不能继续推导的参照地方的时候,那个东西一定不能被说成是有用的。比如当问到享受有什么用、快乐有什么用、自由有什么用、尊严有什么用、等等的问题,就很不好回答。归根结底,我们追求这些东西,首先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用。这些东西,我们是作为目的来追求的,而不是因为它们有外在的用处,我们才去追求。他们基本没有用,有时甚至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但如果总的看来是值得追求的,我们也会把不良后果看作必要的代价并准备接受。由此看来,我们碰到了另一种“无用”。这种“无用”与刚才谈到的工具的无用是不同的,这里的无用就是内在价值,或自为的价值,是一开始就超越“有没有用”问题的终极价值。

由此走近罗斯科,1958年加拿大酒业集团西格拉姆(Seagram)想找艺术家来装点其在纽约的总部时,马克·罗斯科成为了不二人选。他是当代美国最伟大的画家,这名55岁的画家正值全盛时期,他的另外5幅作品正代表美国在欧洲进行巡回展出,以向世人证明美国也有深厚的艺术而不是华而不实。之前他忍受了30年拮据挣扎的岁月,思索着历史上最严肃的问题:“艺术究竟能做些什么?它能突破日常生活毫无意义的噪音吗?让我们的创作与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接轨,狂喜、痛苦、欲望、恐惧”。

他的作品驳斥了任何指控美国文化肤浅的说法。人们也许对这些具有脉动感的作品褒贬不一,但它们的深刻是无法否认的,罗斯科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作品,让我们悸动的不是色彩的种类,而是罗斯科对色彩的揉弄。初看之下这些作品显得静止且停滞,但只要悉心端详,就会意识到事实并非如此,它们是动态的,仿佛会起伏呼吸,它们不是被动的等人来欣赏,而是会主动的来抓住我们,我们也只能不自由的丢盔弃甲。常有人说:“罗斯科是个超验的哲学家。”他却极力否认自己是神秘主义者,他说:“我给你们的是物质体验且要呈献世界的丰富性。”上世纪50年代人们生活的座右铭是放轻松,罗斯科不希望他的作品是让人身心放松的舒缓剂,他的作品与平静恰恰相反,是悲剧性的演出,狂暴、奉献、激起末日及狂喜的极致体验。当然,人的精神世界是很丰富的,不是单一的,更不可能固定在一种精神类型上。但是我们今天对精神的一种看法,显然说明了我们这个时代是缺少精神的。所以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征兆。免费论文参考网。他说:“我不是为设计系学生或历史学家作画,而是为全人类,只有最真实的人性反应才能让艺术家心满意足”,他最怕别人称赞他的画“美丽”,尽管他作品的美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美丽”这个词会让他心生警觉。他深怕自己的作品成为有钱人家里的摆设,他说:“因看我的画而激动落泪的人,经历了和我创作时相同的宗教体验。”罗斯科想在“四季”里呈现的是人性悲剧难以承受的重担,他说:“我只想表达人类的基本情绪,悲剧、狂喜和末日等等。人们看到我的作品之后崩溃、哭泣,表示我成功的传达了那些基本的情绪。”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接下这个室内装潢案,为“四季”餐厅作画呢?如果结合中国传统思想进行分析,精神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的意志,表现在人的民族精神上,就是一种气节。另外一个就指人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如果用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讲的四种境界,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跟动物差不多;然后是功利境界,知道为自己谋利益,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但这种精神境界主要体现在第三种和第四种境界上。第三种境界是道德境界,这就超越了功利。一事当前,你是先为自己考虑还是先为别人考虑,这就显示出,人的道德境界的高低。而最高的境界,冯友兰先生认为是天地的境界。像庄子所将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归一”。像孔子70岁的时候就“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是天地的境界。由此推及罗斯科,1903年罗斯科出生于俄罗斯的德温斯克(Dvinsk,今天拉脱维亚的道加瓦皮尔斯Daugavpils)。他提及小时候哥萨克人最喜欢的休闲活动就是痛杀犹太人。在20世纪初,来自德温斯克的罗斯科维奇家族和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一起移民到美国。小时候他念的是犹太学校并爱书成疾,不仅会拉小提琴还会弹曼陀铃。免费论文参考网。大人们都叫他“万事通”。后来罗斯科拿到了耶鲁大学的奖学金,但耶鲁大学还不确定要不要收犹太学生,于是限定犹太学生的名额。罗斯科很快就发现就算没有挥舞大刀的哥萨克人,他也一样会受到排挤,于是他休学了。他不是那种想成为律师或股票经纪人的犹太人,他是那种创意十足,认为可用艺术改变世界的犹太人。正因为他一直秉持这样的信念,所以30年后才无法拒绝西格拉姆集团的委托案。这是他事业的最大挑战,罗斯科1958年春天开始着手创作的时候,将西格拉姆壁画视为某种无字天书,某种治疗现代生活中琐碎无聊的解药。

我们大多数人对现代社会的认识是肤浅的、外在的、表面的、功利的;而当我们用现代性来说明现代社会的时候,我们已经意识到一个是现代社会背后的理性因素在起作用,所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就是启蒙运动。像康德的提出的理性的意识误解在指导。这是针对中世纪的或者说前现代的那种愚昧。所谓昧,就是指精神的“神”。传统的前现代就生活在神的庇护下。神的一方面对他们本身具有无限威力,让他们的心灵感到震慑的一种存在。同时神又是庇护着他们的,给他们带来安宁幸福的一种存在。今天,我们用自然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一切。比如,在工科学生的眼中,一切都是可以用仪器去测度的,而这些物理的、化学的物质,又是可以改造的。这样看来,这个世界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美感、没有神性的,完全冷冰冰的世界。这就是现代理性对传统人的意义的摧毁。所以现代有理性把传统的意义世界就给摧毁了。同时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是按照经济的法则、效率的法则和契约精神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伦理的或者是情感的关系,而主要是一种利害关系,一种法律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能够使我们按照现代的游戏规则去从事我们的经济的或者其他关系的工作。而另一方面,我们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它不仅把传统的神的东西给去除掉了,同时也把传统的情感去除掉了。正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说的:“资本把一切都枪埋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人与人之间那种温情脉脉的面纱被揭掉了,所以现代性首先就是人的意义世界没有了,传统的意义世界崩塌了。

他说纽约最有钱的人都会来“四季”用餐和炫耀,他意图向当权者和有钱人发起挑战。“四季”餐厅位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LudwigMies van der Rohe)设计的摩天大楼的一楼,加拿大酒业集团总部西格拉姆大厦矗立在曼哈顿城中区,里面的“四季”餐厅,无花果树、粼粼的小池以及充满现代风情的家具展现了低调的新古典主义,俨然是时尚人士的都会别墅。想到它们即将挂在有钱人的专署区域,反而让罗斯科更敏锐的以公共空间意识创作,他要让作品成为一个地方,成为属于他的地方,这难道不是终极的考验吗?如果这是一场高级料理和艺术的对抗,那么美食势必会败下阵来,艺术终将会战胜食欲。他这一系列阴暗又隐隐发光的画作,将挂在四尺半的墙上,俯视下方用餐的客人,吞噬忙着吞噬美食的人,他的用意是让画作的张力全然取代餐厅的墙壁,肤浅虚荣的食客大吃鱼子酱和龙虾之际也会历经深刻的心灵转型,因为他们将会臣服在他艺术的力量之下。

1959年初仿佛无所不知的预言家,罗斯科画了那幅红色与红棕色堆叠的作品,那是为“四季”画的壁画中最震撼的一幅,他将原本直立的画作横放,如今,它们将朝水平方向延伸,原本如百叶窗般的明暗色块现在恍若石柱,它们承受的重量来自人类历史,批极具魅惑力的画作首度在曼哈顿展出时,立刻被人视为美国新艺术的代表,让人情绪激动又无法自拔,巨大的直立画布上是对比鲜明的色块,层层叠叠的色彩闪烁发光,诱你进入深邃、混沌又明亮的远方,罗斯科画作之震撼、复杂和他崇拜的伦勃朗和特纳不相上下,这些作品可与古代大师的作品分庭抗礼,因为它们也同样散发出了强有力的磁场,尽管你转身而去,却能强烈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一直存在着的杜拉斯
下一篇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化路径研究及启示_期刊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