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一直存在着的杜拉斯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她以桀骜不驯的姿态在写作领域探索生命与存在的意义,她赋予生命以绝对价值,用真实和虚构构建自我神话。杜拉斯早期创作处于法国存在主义盛行的时期。即使绝望。充满欲望与绝望的爱情是杜拉斯笔下的一种生活特质。孤独只是一种具有疏离倾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体验。
关键词:欲望,绝望,孤独,写作,存在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 1943年,以杜拉斯为笔名发表第一部小说《无耻之徒》,从此步入文坛。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当年龚古尔文学奖。杜拉斯,作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坛上较早具有女权主义意识的作家之一,她以桀骜不驯的姿态在写作领域探索生命与存在的意义,她赋予生命以绝对价值,用真实和虚构构建自我神话。

杜拉斯早期创作处于法国存在主义盛行的时期,不可避免会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杜拉斯本人也承认曾经受到过这一思潮的影响:“我曾沐浴在存在主义之中。我呼吸过这种哲学的空气”。这在她早期的作品中可以找出萨特存在主义主张的影子,如:“过程大于结果”以及“世界是荒诞的”“自由选择”。但是杜拉斯又不完全赞同萨特的存在主义,在承认外部世界荒诞的同时,即使绝望,她在她的生活和写作里依然满怀激情的抗争,努力证明存在的意义。她以自己边缘的写作阐释着在每个人心里都会存在的来自生活本身的主体感受----渴望和绝望,以她独有的方式存在,模糊了文学与生活的界限,拉近了现实与想象的距离。杜拉斯是彻彻底底的体验型作家,不需要任何道德范畴来规范,也不需要任何荣辱标准来评判,仅仅是一种状态存在,一种她独有的状态存在。

充满欲望与绝望的爱情是杜拉斯笔下的一种生活特质,倒不如说是一种生存状态。杜拉斯关注的不是人的生活,而是人的存在。就像她自己所写到的“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如果一个女人一辈子只同一个男人做爱,那是因为她不喜欢做爱。但发生一次爱情故事比上床四五十次更加重要、更有意义。论文参考网。”热衷于私人写作的她,努力不卷入媒介,并且不承认萨特或波伏瓦的介入文学,以及一切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艺术的,一切形式与非形式的,一切道德与非道德的。《外面的世界》是她将工作展台由于某些原因铺得更广的结果,形式上,相对于其他的作品,是把视觉转入了“外面”,但如果从《外面的世界》一点点的向内深入,会理所当然的发现“外面的世界”其实没有那么“外”。她所描述的政治事件,社会问题,始终她都没能以客观的角度去看外面的世界,她激烈的爱,绝望的恨,比起关注社会和政治,或许她更热衷于破坏一切既定的标准。就像生活里一样,她的作品一直更关怀自己内心的感受,欲望与绝望矛盾并存的爱情是生活以及写作的唯一重要的线索“ 爱情并不存在,男女之间有的只是激情,在爱情中寻找安逸是绝对不合适的,甚至是可怜的,如果活着没有爱,心中没有爱的位置,没有期待的位置,那又是无法想像的。”欲望与绝望并存的生活里,杜拉斯在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时,常常用“叫喊”、“呼唤”和“高吼”的办法来描述爱情发展的顶点。《琴声如诉》中的女主人安娜·戴巴莱斯特的孩子学习钢琴,有一天琴声突然中断,周围只听见女主人发出了一阵阵长长的、高高的尖叫声。《广岛之恋》里的法国女郎面对早已死去的爱情和不得已继续生存的可怕的到来,不断呼出无奈的呐喊;《印度之歌》里的副领事在沙漠般的荒无人烟的大地上呼出绝望的吼声。至于《情人》中的喊声则变换了性质,它伴随着白人少女和中国青年的热恋变得炽烈与欢快起来。呐喊成了杜拉斯小说里人物感情的最高流露。

杜拉斯因为写作远离了爱,同时也在写作里被补偿到更丰盈的爱,小说里的每一段爱情,每一个情人,都是属于她的。杜拉斯一生关于爱的经历,即使是与陪伴她最后生命里将近十六年的扬·安德烈的那段,最后的结局也都是分离和孤寂,不同的是这次留下来在漫长的黑夜和余生的回忆里,收拾爱的残局,生命的残局的那个人是扬·安德烈。他在最初认识杜拉斯时是慢她三十九年出生的二十七岁年轻小伙子,而在经历中间反复的出走归来之后,最后一次永远的分离是在杜拉斯长辞的1996年,这些生命中的黑洞,这些停留在身体里的情与痛,像暴风骤雨,像黑色的河流,成为杜拉斯小说和电影的底色,也成为杜拉斯最后的情人扬·安德烈用余生回忆和撰写的全部内容,有关杜拉斯,有关爱,中年男子扬·安德烈的写作让人们更了解杜拉斯的关于激情,关于欲望,绝望,以及爱情本身充满在她一生里的演绎。“在自己面前,给自己留一块地方,然后去等待,即使终身都等待不到,但这种等待本身,就是爱情。”

孤独只是一种具有疏离倾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体验。论文参考网。对于杜拉斯,孤独也变得那么的合理并且自然。“我们正处于地球上狭长的热带地区,没有春天,没有更新”燥热贫瘠的印度殖民地最早悄然无息的酿造了她的孤独。阴暗压抑的矮房子里的童年,是大哥的骄纵放荡,母亲的冷漠麻木,还有小哥哥无助的脆弱,是无法沟通的缄默不语潜伏着随时可能爆发的激烈争吵,是难以转移和消化的孤独寂寞。来自童年的孤独和母爱缺席的孤立境遇,影响并且也成就了杜拉斯性格极其作品的独特魅力。最早的作品《厚颜无耻的人》,其中母亲,儿子,与女儿的关系是萦绕回环在她的后半生及多部作品里的线索,正如杜拉斯自己所言:这本书是从我这里掉下来的恐惧和欲望,源自艰辛的童年的恶意。”作品《平静的生活》《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也有母亲及兄弟形象的鲜明勾勒。如果说来自童年的孤独是因为对母爱,对家庭温暖的需要,那么成年以后的生活中和作品里的孤独便是对爱与欲的渴望。《夏日夜晚十点半》通过两条线索表现了人生存的困惑于孤独。罗德里戈·巴艾斯塔最终自杀于对生存渴望的孤独里,玛利亚,皮埃尔和卡莱尔则在爱的欲望,情的欲望里各自孤独的绝望。曾获1961年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长别离》讲述的是女主人公黛蕾丝发现一个痴呆的流浪汉竟像自己失踪多年的丈夫,便使用各种方法唤醒他的记忆,并最终证实他就是遭法西斯折磨而失去记忆的丈夫。在这种对于爱的无限期望与等待之中,爱的努力却变成爱的徒劳,变成无限扩大,并且大片侵蚀的孤独。《卡车》放映两个小时,却没有任何人物出场。论文参考网。“仍然写作,不理睬绝望,不怀着绝望。怎样的绝望,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孤独,希望,绝望,毁灭,张力,生命力。远离外面的世界,构建自己的世界,依然满怀激情,满怀希望并且绝望。

外界处境与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所产生的无从排遣的孤独,杜拉斯都把消化在了写作里。少女时代的杜拉斯,眼神里就有了一种哀伤和空茫,即便是她很魅人地笑着,在和情人做爱,身体和眼神都有一种来自世界尽头的空茫,她的欢娱更像是对于黑暗的探询,她身上的一切早已有了归属,那就是写作。“写作的孤独是这样一种孤独,缺了它写作就无法进行,或者它散成碎屑,苍白无力地去寻找还有什么可写。”她还说:“身体的这种实在的孤独成为作品不可侵犯的孤独。”她在《写作》里面的记录:“你找不到孤独,你创造它。孤独是自生自长的。我创造了它。因为我决定应该在那里独自一人,独自一人来写书。事情就是这样。”

写作对于杜拉斯,是唯一证明存在着的最好方式。杜拉斯最后的情人,年轻的扬·安德烈在回忆杜拉斯时说到:如果杜拉斯不写作,她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疯子。而杜拉斯自己也写到“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会是个妓女。”“作品穿过一切,哪怕门是关的。如果我不写作,我会屠杀全世界的。”在情人辞世之后,在杜拉斯1988年大病之前,她把大半生的回忆都放在写作里,从湄公河上十五岁的少女到备受摧残的容颜,于1984年完成半自传体小说《情人》。她的情人,她的湄公河,她的黑暗,她的暴力,她的空茫,她写作的一生,她建立在身世之上的传奇——一个殖民地的孩子,长大后,离经叛道,不可一世,冲进一切非常规的生活里充当主角。从少女时代起,她就欣赏这个传奇,等待这个传奇,觉得自己是在承担一种命运。

杜拉斯靠写作的力量梳理着命运里的混乱。这个在人类常规生活中无根可扎的女子,无视道德和规则,甚至热衷并且迷恋一切极端,她在晚年的《写作》中总结道:任何道德都是教出来的,作家的道德,就是保持自己的本色。杜拉斯的写作理论,都是从她的身体里,从她写作的漫漫长夜里生长出来的。杜拉斯,主动承担命运中的一切,敢为天下先,能为天下先,在生活中和文化中都拒绝现存的东西,这是一个拼了命去生活,去爱,去写作的女人。“当我死的时候,我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可死的了,因为构成我之所以为我的东西已经离去。一个作家,每写一行都是在自杀,要么他不写作”。

她的写作,是比现实更加强劲,更加真实的体验,她的作品里从来没有完整的故事。“写作并不是叙述故事,是叙述故事的反面, 是同时叙述一切, 是叙述一个故事同时又叙述一个故事的那种空失无有。”对于杜拉斯,写作不仅仅是发生在纸上,她一直在写作,从未真正停止过,哪怕不写的时候,睡着的时候,恋爱的时候,也都在写。哪怕是死了,也还在写。她珍惜存在着的一切体验,好像每时每刻都是借来的一样,唯恐从她的时间里错过或流走,似乎从来都竭尽全力刚好用自己的方式镌刻每一个属于她的时刻,她的体验。她在人世间体验到的一切,最终都冥冥向着写作而去,以最合适她的方式一直存在,永远存在。


参考文献:
1 杜拉斯. 写作「M」,张蓉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2 杜拉斯. 情人「M」,王道乾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3 杜拉斯. 外面的世界「M」,袁筱一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4 杜拉斯. 广岛之恋「M」,谭立德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5 杜拉斯. 卡车「M」,马振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6 杜拉斯. 长别离「M」,陈景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5 劳拉,阿德莱尔. 杜拉斯传「M」,袁筱一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熊彼特民主理论评析
下一篇论文:艺术对于人类精神的价值——以马克·罗斯科的创作为例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