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双模块群模式即基本模块群+选学模块群,分模块组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基础差异,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成基本模块群和选学模块群两大部分。基本模块群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微机操作系统(WindowsXP)基础模块、OFFICE2003应用模块、Internet基本应用模块。选学模块群包括多媒体软件选讲模块、OFFICE2003高级应用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数据库Access模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等等。所谓差异化教学,也叫差异教学,是指针对不同能力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分层教学。
关键词:双模块群模式,差异化教学,分模块组合教学,分层教学,基本模块群,选学模块群,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1 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1.1 对不同专业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问题留下隐患。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面向高职各个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不同,而目前普遍的教学还停留在统一内容、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统一教学的情况下很难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而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的现象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笔者连续多年在高职生中做过问卷调查,高职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几个省区,有城市的,有农村的;有经济发达地区的,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有些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的甚至能比较熟练地维修一些计算机故障,但还有个别学生还从来没用过电脑,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由于计算机课在高中属于高考非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从领导到老师和学生,对这门课都不太重视,有的学校虽然开着,但学生普遍不好好学,有的学校干脆不开,有的名开实不开。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为自学,或跟家长及同学学的,主要应用是上网浏览、收发邮件、玩游戏、聊天等,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高职新生的计算机水平还会逐步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而计算机教学需要不断更新的软硬件支持,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较大差异的现象还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在教学上照顾到基础差的学生,好的学生就吃不饱,感觉越来越没意思,逐步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充分考虑基础好的学生又影响到了基础差的学生,他们会跟不上,产生畏难情绪,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
2 解决这两个突出问题的方案探讨
笔者长期代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经过长期的观察、思考、摸索和实践, 笔者对解决这两个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经过在教学中实践,效果不错。论文参考。现在总结如下:
2.1 双模块群模式
双模块群模式即基本模块群+选学模块群,分模块组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基础差异,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成基本模块群和选学模块群两大部分。基本模块群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微机操作系统(Windows XP)基础模块、OFFICE 2003应用模块、Internet基本应用模块。都是高职学生最基本应知应会的内容。选学模块群包括多媒体软件选讲模块、OFFICE 2003高级应用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数据库Access模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等等。
基本模块群里的模块每个学生不一定必学,但一定必须会。选学模块群是为学生提供提高和选择机会的,供学生选择。论文参考。设置选学模块群的主要目的是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学到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我们设置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块群的划分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块群划分图
在选学模块的选择上,老师要积极指导学生根据专业选择。例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多媒体软件选讲模块,管理、会计、金融、物流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数据库Access模块,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OFFICE高级应用模块,电子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当然,每个学生不一定非得这样选择,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等选择,也可以一个学生选择几个模块等等。这种模块组合的方式既能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求,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专业,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
2.2 差异化教学
所谓差异化教学,也叫差异教学,是指针对不同能力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分层教学。
由于地域及家庭环境的差异,存在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不均衡的问题。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的分层教学是必要的。分层教学有点像早年的“复式班”,它主要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客观条件,二是分层方法。
就客观条件而言,主要涉及教师人数、教学设备以及排课三个问题。有些情况看上去不具备条件,但通过变通的手法还是可以达到分层要求的。以我校为例,我们在不增加教师和教学设备,不改变现行课表的情况下,采用了同时上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级学生间的分层教学,即将同时上课的几个班学生按照信息技术水平分为A班和B班。例如,有3个班同时上课,视具体情况可能会分为2个A班1个B班,或1个A班2个B班,这样既没有增加班级个数,又不需要重新排课表,也不必增加教师和计算机教室,就可以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就分层方法而言,关键是分层的合理性,通过分层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在自愿的基础上由教师调配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调查表以及必要的几次课堂实践测试来进行分层,还可以引入了分层软件,分层软件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分层软件流程图
刚开始分层后的几周还可以采用试听的方式允许学生二次选择。下面是我校分层的条件和教学方式。
A层教学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解决为主的自主学习。论文参考。进入A层的学生首先确定自己将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视问题大小,可选2~5个。然后通过从分析问题、确定方法、解决问题等步骤,通过获取信息、加工、管理信息,最后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交流。体验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表达交流信息的信息处理过程。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工作生活中,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我们常常会让学生在一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或学习结束时进行相应的作品设计。
B层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师引导下,对一些信息处理与表达工具进行学习。然后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解决一系列的小问题、体验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表达、交流评价信息的信息处理过程。
3 结束语
双模块群模式与差异化教学互相结合,互相补充,效果会更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把双模块群模式与差异化教学有机结合,效果很好。但在互相结合这方面待研究的问题还很多,需要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总结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 李艺李冬梅 《信息技术教学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 杨永战杨 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外教育研究20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