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从框架体系、结构内容、制度原则、概念术语乃至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将西方的国际法移植进了中国,从而对中国法律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机构江南制造局译书馆,它是译书较多的洋务机构。为了维持近代军事工业,必须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只有引进西学和翻译西书菜市最佳途经。所译的书中绝大部分是属于自然科学类,它们主要为军工制造提供了技术材料。洋务派翻译的大量西方科学书籍,普及了新颖的西方科技知识,其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能抹煞的。
3.3戊戍维新时期的翻译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国人造成的心理冲击之剧远胜于物质上的损失。在这种刺激下,呼吁变法之声油然而生,迅速波及全国,国人学习西方的热情空前高涨,有关西方政治、社会的学识和思想迅速传入中国。在这种社会、思想背景之下,“中体西用”思想出炉,并且很快地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从而来整合社会意识形态。“中体西用”实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就是中体西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它主张在维护中学根本的基础上扩大引进西学的范围。(白文刚:2008:51)随着与西方的频繁交往,中国使外人员日渐增多,他们通过在西方国家学习,以及实地观察亲身体验,逐渐感悟到:西方国家之所以强盛不全在船坚炮利和自然科学的发达,主要的还是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如议会、民主选举、新式学校、自由平等、博爱等,于是便对西方政治、法律、教育、历史等方面开始感兴趣,并着手翻译此类书籍。这种看法也逐渐影响到国内学术界,成为一批有识之士的共识。在这个阶段,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革派高举“救亡图存”的大旗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呼吁变革。在宣传维新变法的实践中,将西学传播放在显著的位置。因而西学以铺天盖地之势涌入中国,为知识分子输入了新的思想和知识。在此阶段,在翻译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当属严复。他翻译了十多种包括政治、法律、历史、教育、哲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其中他所译的《天演论》一书为戊戍维新运动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料,书中提出的“物竞天择”刺激着维新志士为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在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3.4辛亥革命时期的翻译
戊戍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为辛亥革命做了大量的思想和舆论准备。革命派翻译了许多外文著作,编译了大量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史、独立史。有的译著用近代民主主义理论深刻揭露清王朝实行的封建专制统治,致力于介绍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理论和制度,阐述民主主义的涵义和精髓,从中寻找“救吾国之妙药”。该阶段的翻译除了社会科学和普通百科知识的译著盛行之外,另一个特点不容忽视——翻译小说风行。该阶段的翻译小说有政治小说和文学小说,数量达四百多种。毋庸置疑,翻译著作最先的受众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译著传播的思想并未广泛地深入民众,举国上下依然民智壅弊,政体羸弱。这时候,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救国必先强民,要教育群众,实行根本的改革,必须寻找一种可用的工具,翻译小说开始风行一时。它以其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着西方小说中的政治思想。此时的意识形态可以归纳为“开民智、民力、民德,求变革”,其目的是为了唤醒全体国民,进行思想和现代意识启蒙。小说被纳入到“文以载道”的正统文学大旗下,披上文学救国的外衣,力图达到文学救世的目的。晚清小说的翻译活动实质上成为了文人、译者参与社会、改造文化、经世济民的爱国活动。其中翻译小说最多的莫如林纾。林纾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向国内介绍了许多的作家和作品。他翻译的小说使国人大开眼界,不少从事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因阅读林译而受到启发,从而促进了本国文学的发展。
四、结语
回顾晚清时期的翻译史,我们不难得出:中国近代的翻译史就是社会变迁的思想史,与近代中国政治(意识形态的主要方面)、经济变革及思想颓变息息相关。翻译研究应该立足于社会历史角度,既要研究决定译者考量的社会、文学与意识形态因素,又要研究翻译赖以发生的社会历史语境及译者的翻译目的(Susan,1999:47)。翻译活动从来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与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连的活动,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操控。但这种操控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意识形态相对于语言文字在翻译活动中的显性作用,这种影响只是一种隐性作用力。将意识形态引入翻译研究的最大一个好处就是多了一个研究视角,将焦点由文本内转向文本以外,从忠实原文转向探讨译文变形。使我们知道翻译不是一个纯文字的转换,而是一种活动在另一文化中的重写和再创造,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新视角成了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契点,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1 Ander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t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Ander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 [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Susan Bassnett&Haridh Trivedi.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4 Kathleen Dowis。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