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翻译流派的发展。出现了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 ),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的思潮。使人们重新发现并审视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亚明在20世纪20年代写的《译者的任务》一文。
关键词:本亚明,解构主义,翻译
一 引言
翻译流派的发展,深受时代潮流的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西方文艺理论界产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出现了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 ),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的思潮。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思潮在西方翻译理论界影响日益扩大,并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
解构主义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的思想。解构主义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一方面批判现代哲学家最顽固的堡垒—结构主义,另一方面,又批评解释—接受理论的不彻底性,从而完成对西方形而上学的瓦解。他们给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正如根茨勒所说:“解构主义学派的研究对于理解翻译过程的理论问题尤为重要”(Gentzler,1993:146)。
解构主义与以前的翻译流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抨击逻格斯中心主义,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他们不再象结构主义学者那样机械地把原文看成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而是认为由于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差异,原文意义不可能固定不变,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发表论文。Derrida可以说是解构主义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Derrida等解构主义者认为“翻译文本书写我们,而不是我们书写翻译文本”(Translated text writes us, not we the translated text)。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存异”。另外,该派还超越了微观的翻译技巧的讨论,从形而上学的角度上审视了翻译的性质与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翻译观念。
这种向传统语言,翻译观念挑战的勇气,使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家对语言的本质做出重新思考,解构主义可以说是近百余年来时断时续的反形而上学冲动。解构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德里达,福柯,拉康,巴特和克里丝蒂娃除了研究翻译与解构主义的关系外,往往也涉足阐释学﹑现象学﹑心理学﹑存在主义和女权主义等不同领域,德里达甚至与海德格尔,加达默尔和利科被并称为现代阐释学的“四重奏”。正如卡勒所解释的那样,解构主义“从不仅仅关心所指内容,而且尤其关心话语的条件和假设,探询和构架,它攻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演出惯常结构。”(帕尔默,1985)。这就是说,解构主义致力于全面攻击西方话语体系包括翻译理论体系所赖以为基础的那些前提,从而使自身的抱负和意义超出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的狭隘视界。
法国的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和另两位代表人物福柯,和巴特都对翻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解构主义的兴起,使人们重新发现并审视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亚明在20世纪20年代写的《译者的任务》一文,德曼等诸多解构学者在80年代对其进行了重新评论与阐释。另一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家倡导者韦努蒂在20世纪90年代从新的视角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本文将分主要论述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本亚明的翻译思想。
二 本亚明与《译者的任务》
沃尔特﹒本亚明(WalterBenjamin,1842—1940)是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最早倡导者,是德国20世纪在翻译上最有就建树,影响最大的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哲学家。他的翻译思想和观点主要体现于192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一文,这是他在翻译了波德来尔(Baudelaire)的《巴黎风貌》(Tableau Parisiens)中的一辑诗歌有感而发。这篇短文发表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寂寞了半个多世纪后被解构主义学者发现﹑解释和校勘,成为所谓的“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先声”。20世纪70年代,斯坦纳在《通天塔》一书中将本亚明的翻译思想与歌德、弗朗斯、卡夫卡等的不可译论相提并论,认为这种思想源自14至17世纪欧洲传统语言学理论中的神秘主义成分(Steiner,1975:63—64)。当解构主义在60年代兴起时,他们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在20世纪本亚明的文章中早就论述过了,因而把此文奉为经典并译为英文和法文,并且经过80年代和90年代诸多解构学者的评论和阐发,本亚明也因此成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奠基人。
本亚明的翻译思想与他的语言哲学有关,他试图从时间角度界定语言中可交际(因而可译)的内容,关心的是作品的“此生和来世”(the life and afterlife)及它们继续存活下去的可能,在《译者的任务》一书中,本亚明几乎从根本上抛开了传统的翻译理论,传统翻译理论追求的就是“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形式”,本亚明认为这种理论是建立在一种天真而缺乏理性的语言理论基础之上的,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译者会不可避免的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双重束缚之下:他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又要兼顾原文的形式,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原文“字里行间跳动着的灵性”(dance of intellect among words)不可避免地损失殆尽。本亚明接着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角度强调指出,一种语言的灵性就是该语言的“意指方式”(mode of intention), “文学艺术作品不可翻译的就是语言以其独特的意指方式完成的意指协调性。”当然,这不是说翻译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而是意味着翻译必须在“纯语言”(pure language)的关照下才能进行。这一思想是本亚明翻译理论的关键。他还认为,一部文学艺术作品一旦以某种文字形式存在(即原文),它必须要经过“来世”才能继续存在下去。这“来世”就是指不同的读者(当然也包括译者)对原文的不同而互补性的阐释。在这里,翻译不仅仅是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是使原文继续存在下去的手段。发表论文。翻译扩展了原文,“使原文获得了自由与完满”(Venuti,1992:7)。翻译还使我们窥见我们开始没有觉察到的原文的“游动性”(mobility)或“不稳定性”。这种游动性或不稳定性(instability)就是Derrida所谓的“差延”(differance)
在本亚明看来,翻译的首要目的是要通过协调语言的多元性使它们相互连接,相互补充,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独特语言,即“纯语言”或“共同语”(universal language)(Gorlee,1994:137)。纯语言是个很晦涩的概念,本亚明对它的解释是: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奥巴马获选感言的言外之力
下一篇论文:辩护词的语言策略探析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