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正确对待宗教信仰寄托与心灵慰藉的社会作用

时间:2013-03-14  作者:张勇

论文导读::宗教几乎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步伐前进。宗教在解决人们精神渴求方面的作用。宗教对人的终极关怀与其彼岸世界说。
论文关键词:宗教,信仰寄托,心灵慰藉,精神渴求,终极关怀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形态,宗教几乎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步伐前进,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宗教扮演着或隐或显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影响。根据《国际宣教研究公报》2007年第1期的统计数字显示,全世界信仰各类宗教(包括民间信仰)的人口比例已达到85.77%。其中基督教21亿9550万人,占世界总人口(66亿1580万人)的33.2%;穆斯林13亿59704万人;印度教8亿8800万人;佛教3亿8600万人;新兴宗教1亿零600万人;锡克教2600万人;犹太教1500万人。另外还有部落宗教信徒2亿6250万人,华人民间信仰崇拜者3亿8800万人。非宗教信仰者7亿8700万人,无神论者1亿5400万人,两项合计占世界总人口的14.23%。[①]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各地宗教庙宇的香火日见兴旺,求神拜佛的人愈来愈多,关于宗教的各种书籍出版销售两旺,学者对宗教的研究也日渐繁荣,大学生热衷于宗教信仰或宗教文化的比比皆是,带有宗教色彩的节日和民俗越来越被群众所接受。面对这种所谓的“宗教热”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宗教现象何以如此火热?宗教给人们的精神境界到底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宗教不会很快消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长期存在

20世纪以前,西方学者对宗教的定义基本上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人对神的信仰”。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和学者研究的深入哲学论文,人们逐渐认识到宗教现象的复杂性和内涵的丰富性。我国学者吕大吉在其《宗教学通论》中对西方学者有关宗教性质描述的观点归结为三种类型:(1)以神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2)以信仰者的体验或经验作为宗教本质;(3)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描述宗教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吕大吉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宗教定义:“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②]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赖以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发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指出:“除自然力量外,不久社会力量也起了作用,这种力量和自然力量本身一样,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最初也是不能解释的,它以同样的表面上的必然性支配着人。”[③]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异常发达,创造了人类先辈无法达到的文明,但宗教在今天并没有衰微的趋势,这背后有深刻的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论文格式范文。宗教作为一种以人的存在状况为反映对象的社会意识,它的内容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要人类不能完全认识自己、不能完全解决自身的各种问题,宗教就不会消亡。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社会急剧转型给人们思想、心理、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当前信教者数量不断增加,信仰群体日益扩展,宗教影响力呈逐渐扩大的趋势,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会产生重大影响,宗教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长期课题。

在当前的社会思潮方面,有两种渴求需要我们特别关注:一是对信仰的渴求。信仰是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精神需求、精神创造,它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受到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智力水平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特征,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当前社会确有一部分人的信仰和道德极度缺失,重建信仰和道德是全社会的一种普遍渴求。信仰是属于人的思想、灵魂、良知、精神和内心感情范畴的,信仰追求是人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超越死亡的只有人的精神。恩格斯在谈到宗教信仰时指出:“即使是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④]这告诉我们人类之需要包括迷信在内的各种信仰是基于人类的永恒本性。这一本性是人类意识在千万年的进化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生命的生存背景、生活条件及存在意义的追求,是对人类客观生存缺陷的的主观克服和弥补。它类似于一种集体无意识,在最深的层次上制约着人类的意识活动和精神生活,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在人类学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人的类本质。

信仰是最具人性化的精神之物,只有人,才有信仰,只有有意志、有选择、有精神追求的人才有信仰,因而信仰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任何崇高的信仰哲学论文,都意味着人对有限的超越,意味着真正的人性的复归和人的自由的发挥。信仰的超越性在于它能把人从他处身的物质世界提升到精神世界,从现实世界提升到理想世界,让人从一种事实的存在变为一种价值的存在。信仰为人提供的生命归宿把人从自然的生存中、从世俗的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使人由一种个别的肉体存在,变为一种普遍的精神存在。信仰的追求表现为与世俗利益无关的对意义的追求,在这种追求中,人具有一种超越尘世、超越自身的精神满足,个人的特殊存在亦融合到信仰所指示的普遍存在之中。

二是对生命和个体心灵健康的渴求。人类生命必然有死的结局是人类信仰本性形成的又一基本背景。在无限与永恒的宇宙中,个人生命,乃至人类生命都不过是电光石火的一瞬,它偶然地产生,却将必然的死亡。古人早就感叹,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可以说,对生死问题的关怀,构成了人类宗教体验的核心。因为欲望和其他诸多表现都以生命本身的存在为前提。而死亡是伴随生命和威胁生命的一大关口。在地球上,人之所以成为唯一有死的自觉意识的生物,是因为他们能够展望未来,故而能够从遥远的背景返还来认识到自己切身的处境,于是有了“万物之灵”的美称。

罗素说的好,“人是许多原因的产物,这些原因对于要达到的终局并不预知;他的起源与生长,他的希望与恐惧,他的爱情与信仰,不过是原子偶然配合的结果;热情、英勇、思想与感情的坚强,都不能维持个人生命免于死亡;一切时代的一切劳绩,一切精诚,一切灵感,一切人类天才的光辉,在太阳系的火熄灭时,都注定要绝灭;人类成就的大厦,将不可避免地埋没在残破的宇宙废墟中—所有这些情况,即使不是绝对无可争论的,其确定的程度,已使任何持异议的哲学,都没有站住脚跟的希望。”[⑤]

三、宗教在解决人们精神渴求方面的作用

1、宗教可以使人们获得心理归属感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都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并得到群体其他成员的认可和关心,而当今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使得人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难以找到理想化的群体。在这一点上哲学论文,宗教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使其信仰者获得一种归属感论文格式范文。美国宗教学家奥戴曾说:“宗教可以使个体和他的群体相协调一致,可以在变幻无常中给他以支撑,在失望中给他以安慰,可以使他归属到社会目标之上,鼓舞他的士气,为他提供认同因素。”在一个宗教群体中,人们能以平等的心态与他人相处,相互之间没有日常生活中的等级差别,也没有各种利益的争夺纠纷。各种宗教教义也积极倡导教友间的相互关心与爱护,如基督教教义中所提倡的“在基督里一切信徒都是兄弟姊妹”以及佛教教义中的“众生平等”等等,因此,处于宗教这个特殊群体中的成员都可以找到心理上的归属感。

2、宗教可以调适人们的心理平衡

社会是由每一位社会成员所组成的,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需要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心理稳定与平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千变万化运动着的世界上,人们的生活到处充满了危机和不确定因素。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正可以不失时机地发挥其心理调适功能。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是指通过特定的宗教信念把人们的心态从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功能,并由此使人们在心理、生理、精神和行为方面达到和谐的状态。人的内在精神需要使宗教的心理调节成为可能。当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中不能实现各种人生需要时,就会感到自己是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在心理上会由此产生一种相对不平衡的心理现象,即本来应该得到的东西被剥夺而引发了心灵上的痛苦。宗教则能为人们提供安抚这种心灵痛苦的镇静剂和镇痛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逆境的加剧会使人回想到宗教”[⑥]当一个人从理性和实践上难以平衡自身心态的时候,往往会到宗教的神圣领域中去寻找一个“避风港”,求得心灵的安抚和精神的支持,以便消解心灵的痛苦。宗教还通过忏悔方式给犯有罪过的人留下了一条悔过自新、重新做人的后路,使他们消除沉重的负罪感,把心态调节到正常状态。

宗教对人的终极关怀与其彼岸世界说,可以消除一些人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增强其生活的信心;宗教广施博爱的精神和抒发感情的方式,可以满足人们对爱的渴求,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宗教提倡宽容忍让,信奉因果报应,可以宽解人们遇事不公时的愤懑与怨气,使受到伤害的心灵得到舒缓;宗教追求来世,超越现实与自我的宗旨,可以令人摆脱现实中的一切烦恼忧愁,得到心理的解脱和平衡。

宗教的这种心理调适功能,除了使人保持心理稳定与平衡外,还可以起到良好的生理调节作用,从而使人心情愉快、心胸开朗,身体健康。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一个经常受到精神折磨、心情苦闷的人哲学论文,其生理上的免疫功能会下降,甚至会下降50%,这样的人得病率高、寿命短,死亡率当然也高;与此相反,一个心情愉悦、心胸开阔的人,其生理上的免疫功能就会随之提高,从而有益于身体健康。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宗教经济学:四大领域与两大论题*_哲学论文
下一篇论文: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驳中国走变相资本主义道路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