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阐释

时间:2011-04-18  作者:秩名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批判生活、改造生活

贴近生活和融入生活表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批判生活、改造生活表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化生活”,后者才是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旨趣。

(一)生活的自成目的性和非完善性

生活本身向着多种可能生活敞开着,生活的意义就在各种可能生活中呈现。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而不在别处,人生在世,无须以纯属虚幻的某种高于人的目的为目的,生活本身就包含生活的意义。“生活是一种自身具有目的性的存在方式,这种目的性就是生活本身的意义,所以说生活具有autotelicity。”[4](P15)生活的意义就在生活之中,生活具有自成目的性,人们不应到生活之外寻找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就存在于生活之中,这样就消解了传统哲学对理念世界的玄设,人就是人的生活。人的一切都在生活之中。

尽管生活自成目的,但生活并非尽善尽美。日常生活、一般社会活动和自觉的精神生产对人的存在各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每一个生活层面都不是完善的,它们都各自的负面,我们不可能幻想某一层面的发展会决定或解决生活的所有问题。在特定条件下,经济、政治活动会成为异化的领域,经济腐败、政治腐败是异化的表现;技术本身可能变成失控的、非人道力量,成为宰制人的利器,核武器便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片面的知识会使人类陷入迷途,自然科学发达、人文科学衰微,使世界变成一个非人的世界。而日常生活图式则具有抑制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的倾向,在一定条件下,会侵蚀政治、经济以及精神生产领域,阻止人类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一种总体生活的观念,真正的生活应该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协调发展和总体性嬗变,这种嬗变需要批判和改造。批判与改造的理想模式是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它要求日常生活的结构为一般社会活动和精神生产创造条件,而与日常生活分离的科学、艺术等精神生产则要向日常生活渗透。这样,非日常生活领域为人提供自由创造的空间,而日常生活领域则为人提供安全感和家园感。

具体到中国的生活批判和改造则要针对中国的生活现实,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日常生活世界,具体说来,中国的日常生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P341-345)(1)农业文明条件下,绝大多数人终生作为纯粹的日常生活主体被闭锁在封闭的和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中;(2)在农业文明条件下,不发达的非日常社会结构也是按照日常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3)中国传统自觉的文化对自在文化的认同与强化导致了自在的文化即日常生活图式和结构对人的行为模式的专制统治,使人难由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状态进入到自由自觉的非日常生存状态;(4)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不但自身十分强大和沉重,而且具有蚕食或侵蚀自觉的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领域的倾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和重建生活的体现

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实现以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实现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和重建。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日常生活批判和重建的重要工具。衣俊卿教授提出的措施中就有通过二位一体的文化启蒙和现代教育事业,用科学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重塑中国人,使中国人由传统走向现代,由自在自发走向自由自觉。

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对传统日常生活进行批判和重建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这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批判作用,二是重建作用。所谓批判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对传统日常生活世界进行批驳鉴别,用现代工业文明乃至知识经济的思维方式来改造僵化和重复性的传统日常生活,使人民从传统日常生活中走出来。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心理定势没有形成思想体系,处于自发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日常生活世界所形成的自在自发的文化中,思想政治心理是核心,即政治心理、道德心理、法律心理等是整个自发文化的核心。这种心理是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及其相互交往中形成的直观反映,这种反映的基本形式往往是一些未经理性化、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主观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心理、法律心理、道德心理教育,这种心理教育就是要针对传统农业文明中形成的日常思想政治心理进行批判,批判其堕性、自在性、自发性、重复性、守成性,把中国人从宗法式的思想政治心理的钳制中走出来,遏制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对非日常活动领域的侵蚀,为自由自觉的、非日常主体的生成提供适宜的心理条件。这种批判不仅要经过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方式的进行,而且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教育也有批判作用,它更为深刻系统,一旦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被接受,会从更高层次上瓦解日常生活所形成的心理定势。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的结果就是引导受教育者接受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积极精神成果向日常生活领域渗透,从而培养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使人建立起现代的价值取向,使人不再满足于自在的“是什么”,而是能超越传统日常生活的自在性和自发性,以“为什么”和“应如何”的自觉态度来对待生存。

不仅要对传统中国的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的日常生活进行批判,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对非日常生活进行批判。因为我国的非日常生活世界深受日常生活世界影响,社会的政治机构、管理机构深深地打上了日常生活思维的烙印。官僚腐败的一大根源即是裙带关系、血缘关系、人情关系在其中作祟,这种关系扼杀了非日常生活世界中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遏制了社会内在的超越性,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作用。对非日常生活的批判要抓住其日常生活的根子,使非日常生活中的人从日常思维中走出来,确立起理性的、民主的、法制的、人道的、契约的非日常社会运行机制,避免传统日常生活结构对政治、经济、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非日常的社会活动领域的侵蚀。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对生活进行批判而且要对生活进行重建,而且最终要落实到建设上。这种建设要通过价值评估和社会重组,使普通民众积极地接受新的适合于现代工业文明的非日常观念,建立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积极进取的生存方式。从根本上讲,要触动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存状态,一方面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理论上的启蒙和引导,另一方面要以一种符合现代工业文明的全新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对传统日常生活结构进行直接冲击,从根本上抛弃儒家的消极义利观,抛弃片面的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我们可以说,在教育与生活的视野中,教育是一种具有明确意义、目的的生活,生活是一种不具有明确意义目的的教育,教育作为一种生活形态是自为的,生活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是自在的。”[6]生活并不是自足的、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带着价值取向进入生活的。生活本身是个中性概念,它有善也有恶,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成份,生活中,并非处处充满正义和善良,到处是鲜花和美酒,现实的生活更不是人间天堂,生活中也有丑陋和可恶、卑鄙与残暴。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是消极地适应生活,而是批判地改造与重建生活,在当代中国主要批判传统日常生活,建设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现代生活。


参考文献:
[1]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2]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浦蕊.教育与生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入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
下一篇论文:市场经济背景下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