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戴艳军李桃

时间:2011-04-18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指那些能够通过无意识接受的形式,引导受教育者获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育目的并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那样直接和外露,教育者并非单方面地灌输思想,也并非引经据典地直接予以劝导和教育,而是将教育的目的和意向隐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之中,以含而不露的方式,无声地引导受教育者自然融于教育者创设的教育情境中,使其在非目的性、无意识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和影响。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价值多元化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而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免费论文参考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种,近两年来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共同关注。深入发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与价值

(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

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指那些能够通过无意识接受的形式,引导受教育者获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其中,无意识又称潜意识,具体是指人脑不经过信息加工,直接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是一种非认知的接受过程。

隐性与显性是相对的,在《辞海》中对“隐”的解释是:隐蔽、隐藏。[1]隐性教育中“隐”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施教的“隐”和受教的“隐”。施教方面的要素包括教育主体、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载体以及教育情境。当受教育者明显感觉不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时,无论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情境以何种形态出现,都会使受教育者感受不到自己正处于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而整个教育过程实质是将受教育者被迫学习的过程转化为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施教的“隐”关键是施教目的的“隐”,主体、内容、载体、情境的潜隐可以是相对的,都为教育目的的“隐”服务;受教方面的要素指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内在因素,主要强调情感性因素、意志性因素、无意识接受等,大抵涵盖了所谓的非认知心理。受教育者的非认知心理与施教目的隐蔽性是对应的,显性教育的教育过程是以认知的传授为特征,而隐性教育的教育过程则是以非认知心理接受为特征。[1]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潜隐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育目的并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那样直接和外露,教育者并非单方面地灌输思想,也并非引经据典地直接予以劝导和教育,而是将教育的目的和意向隐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之中,以含而不露的方式,无声地引导受教育者自然融于教育者创设的教育情境中,使其在非目的性、无意识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和影响。

渗透性。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总是寓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总是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机融合,并渗透在其它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2]这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一个独立性的实体存在,不需要寓于任何外在的社会实践方法。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一样,它的开展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渗透到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全方位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教育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意向,将其投置到具体的生活环境之中,教育内容就会按教育者的教学意向在受教育者毫无察觉地情况下潜移默化地进行。免费论文参考网。整个教育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层次对受教育者施加全面的、综合的影响。

非强制性。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过程中,受教育者看不到居高临下的权威式的训导,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被教育者的地位。由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隐藏于各种活动中,教育者没有给受教育者以任何明确的、直接的外部强加意图,使受教育者完全处于一种自愿、自主地选择和参与教育活动的自发状态。[2]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

同化认知。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同化认知能力。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但不会排斥认知教育,反而是以认知教育为起始点和发展的条件,帮助学生反刍课程知识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同化认知那些蕴含其中的主流价值观念。

建构心理。现代社会复杂多变,影响思想、行为的因素越来越多,变化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五花八门的思潮、千奇百怪的现象……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势必增加。为扭转这种局面,除了一些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外,配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宽容态度、坚强意志、健康心态等。

陶冶情操。陶冶情操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发展产生的作用是最重要、最显著的。所谓陶冶情操是指“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意义、能够帮助受教育者提高个性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情境氛围,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3]它主要通过美的陶冶、情感陶冶、氛围陶冶三个途径来实现。

规范行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通过各种客观实际的物质、精神以及环境力量,对受教育者的行为起着制约和规范的作用。首先,学校的校容、校风、校貌、校纪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和相当的约束作用。其次,教师的言行举止,班集体的群体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学生个体行为。最后,良好的人文环境产生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人的行为在客观上会造成“规范”和“约束”的效果。[3]

二、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

(一)知识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 专业学科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教育能够通过自身特有的学科内容、道德内涵,使大学生无意识地获得一些非学术性知识,而这些非学术性知识以无形的方式间接地对大学生的思想灵魂构成影响。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本内容有机地进行渗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如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英语泛读课程Unit 6 The Norman Conquest,文章主要讲述1066年1月,来自法国的“私生子威廉”,战胜并杀死了所有的王位竞标人,最终征服“英国”,这也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诺曼征服”。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保卫祖国、抗战到底的爱国主义精神。另外,在课堂上让学生记忆一些积极向上的名言和谚语,也能够间接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如: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记忆这些谚语,一方面激励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课上运用游戏或比赛方式进行教学,既符合80、90后大学生成功欲望强的性格特点,又符合大学生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运用游戏或比赛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利时机。体育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时机,使学生树立关心同学、热爱集体的思想,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的意识。数学专业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数学家的生平以及对数学学科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端正人生的态度,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2. 非专业学科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非专业学科教育是指高校在专业学科课程教育之余,开设教学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主题活动、体验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教师通过深入掘隐藏这些课程中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不失时机地将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想信仰和生活态度渗透在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多方面知识领域的同时,也能够自觉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主要通过开设以下课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①开设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类选修课程。自然科学乍看上去似乎离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较远,但只要作多角度的挖掘,是可以将两者联系和结合到一起的。自然科学具有“客观性、可证实性、逻辑性、创造性”[4]等特点,大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受到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教育,对培养学生不畏挫折、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开设与哲学、法律、心理等相关的人文科学类课程,这类课程能够训练受教育者具有哲学的思维方法,能用哲学的观点、立场、方法去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②开设文史与艺术类选修课程。在各类专业课程中渗透历史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学科背景的同时,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艺术类课程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汲取国内外的先进思想和道德精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同时,还能够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

(二)物质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它是指影响学校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它以一种整体布局成形的姿态出现在师生面前,是表现学校文化环境显露性特征的各“文化载体”的集合,具体包括:建筑物设计、校园设施布局、校园的净化与绿化、教室布置等几方面内容。实践证明,规划得体的校园、优美整洁的环境能使人情绪和顺、心情舒畅,还能感染人、熏陶和塑造人。“今天的景观是过去社会文化的积淀,它恰似一座储藏丰富的档案库,又如一幅色彩错综的拼合板,其间有不同的历史层次,有过去时代可触知的信息。”[5]校园物质环境作为一种符号象征,集中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所学校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对校园物质环境进行反复解读和体味中,不断塑造了自身,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拓展了自身生活视野,而且造就了自身的品格。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应对
下一篇论文:后现代主义对高职思想政治课的影响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