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20世纪30年代英国张伯伦政府的绥靖政策

时间:2016-03-14  作者:李贞
10月,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英国想方设法组织国联会员国,特别是法国去制裁那无视国联盟约的侵略者,但是直到1936年5月 ,意大利宣布兼并阿比西尼亚,并且过了一年半后,意大利也像德国和日本一样退出国联。英国对于侵略者用暴力造成的“既成事实”最终给予了承认,这不是证明英国依靠国联来奠定均势基础的对外政策完全失败了吗?

 

第三,英国实行的传统均势政策和绥靖政策究竟如何分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绥靖”作为一种政策来讲,它是力求无原则地满足侵略成性的扩张主义者的无餍欲望,对他屈膝投降,成立交易,希图以此息事宁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用这一标准去衡量,那么应该说,英国的绥靖政策是从1937年5月底张伯伦主政后才真正执行的,在这之前,无论是麦克唐纳还是鲍尔温政府,只能说是在传统均势政策中添加了一点绥靖政策的成分。从传统均势政策过渡到绥靖政策,是一种渐变的过程,不能绝对化,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来硬分几个阶段。确定无疑的是,随着英国政府推行的传统均势政策的日渐失灵,英国对外政策便一步一步走向绥靖政策的邪路。法国由于怕得罪英国,不仅消极地旁观德国进行重新武装,更有甚者,赫里欧于1932年12月在麦克唐纳的压力下同意德国在军备方面享有平等权利。而达拉第于1933年草签了麦克唐纳和墨索里尼起草的《四国公约》。这个公约,甚至雷诺也称之为“第一个绥靖文书”。[4](p386)1935年3月德国单方面全面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后,四月中旬英国同法国、意大利结成“斯特莱沙阵线”,这件事刚刚过去两个月,英国鲍尔温政府上台后就突然同德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表明英国公然支持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为德国大规模扩建海军开放了绿灯。” [8](p65) 这种自毁阵线的拆台做法反映出英国在执行均势政策过程中有意添加了绥靖主义的色彩。因此我们可以说,英德海军协定实质上就是英国从传统均势政策到绥靖政策的一个转折点。而后,1936年3月希特勒派遣德军开入莱茵非军事区,破坏德国当年自愿签订的洛迦诺公约。5月 ,墨索里尼悍然宣布吞并阿比西尼亚,蛮横地对抗代表集体安全体系的国际联盟和决议,使得张伯伦等人认识到“国联未能制止[阿比西尼亚]战争或保护受害者从而证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集体安全已经失败了。”[9](p80) 英国对这些违反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条约的冒险分子却没有采取坚定的立场和行动,这说明传统均势政策更加弱化,绥靖主义色彩越来越浓了。1937年5月张伯伦出任首相,从此,绥靖政策成为英国外交的基本国策,得以全面推行。他一上台立即抛弃鲍尔温那种不想多管外交的做法,直接过问甚至主持外交事务,他急于同两个独裁者搞好关系,相信只要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总是能够同他们建立友谊和相互妥协的,他声称:“请不要忘记,我们都是人类的一份子,我们都受到同样的感情、爱好、忧虑和愿望的支配。只要我们能够去找得话,在我们当中必然有某种共同的东西。”[9](p87) 在这种愿望良好却不能审时度势的思想支配下,张伯伦担任首相后不到半年,同意派哈利法克斯去德国会见希特勒。其结果呢?是“某种共同的东西”没找到,却让希特勒看清楚了英国的弱点,作出判断“英帝国的内部困难以及将来介入另一次长期的、毁灭性的欧洲冲突的可能性,就足以使它不会对德作战。没有英国的援助,法国的进攻简直是不可能,……俄国对捷克的支持似乎可以考虑在内,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干涉将被我们军事行动的速度所抵消。”[10](p12) 这一次可以算是张伯伦彻底绥靖政策的开场。次年2月,张伯伦逼走了在他看来根本不希望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谈判的艾登,代替艾登的是被称为“绥靖船上大副”的哈利法克斯。3月中旬,希特勒悍然兼并奥地利,张伯伦政府没有作出反应。英国政府在绥靖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四,张伯伦政府对侵略者实行安抚的绥靖政策,主要原因还是避战求和。当张伯伦任财政部长时,就竭力主张限制英国军备,以致英国军事实力越来越弱,德国首先在空军方面占取优势后,英德的军备差距更加拉大。张伯伦政府采取的办法,不是急起直追积极重整军备,而是避开现实,竭力主张同两个独裁者和解妥协,因为“英国对和平时期在军备上徒然花很多钱一贯持否定态度。” [11](p23)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事实上张伯伦政府固然不得不进行有限度的重整军备,但他仍然不愿放手去做,并相信“只要外交部加把劲,重整军备和与德国及意大利建立更良好关系这一双重政策,就会使我们和平地度过危险时期。”[9](p97)

1939年3月,自认为看清了张伯伦等人害怕战争的希特勒果然不出人们所料,不惜撕毁自己签了字的条约,派军队占领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把捷克斯洛伐克这个主权国家全部吞灭了。尽管张伯伦政府仍然只不过向德国提出了一个软弱无力的抗议,但不能不说希特勒的又一次暴行,使得张伯伦之流看清这个侵略者惯于背信弃义的本性,意识到希特勒的放肆开始威胁到英国,再加上国内舆论、保守党内部、议会及内阁的重重压力,迫使英国意识到转变政策的重要性。1939年3月31日,德军占领布拉格不久,张伯伦代表英法两国宣布全力支持波兰政府并保证波兰的独立。此举震惊了世界,张伯伦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警告、吓唬希特勒,继续他的绥靖政策吗?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英国随后的一系列政策:1939年4月实施征兵制,保证希腊和罗马尼亚,5月同土耳其订立互助协定,8月同波兰正式签订互助协定,以至于9月3日终于对德宣战,可知它是决心接受一场迫在眉睫的战争。1939年9月3日张伯伦发表的宣战演说,不是一篇激励人心的战斗檄文,而是一阵自哀自怨的哀鸣,他说:“这对我们大家都是一个可悲的日子,而对任何人都没有比对我更可悲。我曾为之努力过的一切事情,我曾希望过的一切事情,在我的公务生活中我曾信奉过的一切事情,都毁灭了。” [12](p214)张伯伦政府对波兰保证的宣言,可以说是英国准备走向战争的信号。这时的英国,已清楚地意识到退让、妥协已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场战争迫在眉睫。英国决心赴战,“不只是为了保持均势,更是为了防卫她自身,以抵抗德国一旦成功地控制了全欧洲看来就将不可避免的对英入侵。”[7](pp239-247)

(三) 评价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张伯伦政府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呢?“张伯伦政府所推行的绥靖政策,通常被视作英国衰弱之极的标志,但也被认为是在欧洲牵制独裁者的一种现实主义的企图,是英国困难处境的一种必然结果。……二十世纪的英国 既继承了十九世纪的自负,也面临着二十世纪的各种困难。……与德国、美国、俄国和日本相比英国的资源日益衰竭,它的影响也正在减弱,同时也由于英国在经济上依赖于海外贸易,所以英国在继续维持现有秩序方面比其他任何大国有着更多的利害关系,……战争,正如1914-1918年已经表明的那样,是一个贸易国所能碰到的最大灾难。市场丧失了或被别人抢占了,国内外债台高筑,海外投资清偿殆尽,贸易方式和国际收支差额也变得不正常起来,所以对于一旦丧失稳定便要冒什么风险,是颇为神经过敏的。”[9](p15)英国一方面要极力维护欧洲的均势状态,另一方面实力的相对衰弱又使得英国感到力不从心,难以维持,这种现实处境势必迫使张伯伦政府走上一条绥靖主义道路来,避免现有秩序的瓦解。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关系及启示
下一篇论文:20世纪90年代台湾在美游说和中美关系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