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20世纪30年代英国张伯伦政府的绥靖政策

时间:2016-03-14  作者:李贞

[内容提要]一九二九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英国陷于经济危机的泥潭中,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窘迫的经济状况使高傲的英国人几乎普遍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兴起了和平主义运动。英国统治阶级为了防止新的战争破坏现有的秩序,确保世界霸权,执意坚持避战求和,面对法西斯的步步逼近,张伯伦政府幻想以绥靖求和平,祸水东引,其结果助长了法西斯分子的扩张野心,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论文关键词:英国,张伯伦,绥靖政策

(一) 产生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上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新的实力对比,作为战胜国的英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评价战后英国是“赢得了战争,输掉了优势” [1]。的确,战争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削弱了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战后英国的经济虽获短暂的繁荣,但1929-1933年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使英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英国的经济下降到最低点。1932年第二季度,英国经济比危机前最高点下降了23.8%,几个重要工业部门如生铁、钢和电子设备生产减产一半,造船业缩减88%,对外贸易下降60%,出现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收支逆差,英镑在1932年贬值1/3。在煤炭、冶金和造船等工业部门,失业率达61%,威尔士、曼彻斯特以及英国的其他许多工业中心,都变成了萧条区。 [2] (p14)大多数英国人被经济萧条搞得十分沮丧,他们只乞求不要再有更糟糕的灾祸降临。。

普遍的厌战、惧战情绪,使得英国广大民众反对政府采取任何可能引起战争的对外政策,由此英国国内的和平主义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和平社团都认为,英国应“为争取和平而冒险”,“大不列颠不应忽视任何一个促进和平的机会” [2] (p15)。即使英国海军丧失了海上霸权后,国内的舆论还一致要求进一步缩减其已经缩减过的武装力量。他们希望通过国际仲裁办法的推广,通过国际联盟的活动来实现世界和平。和平主义运动的初步兴起就为绥靖政策的产生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1935年纳粹德军重整军备,公开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欧洲的战争威胁日益增长,而英国的和平主义运动也达到了高潮。1934年11月,英国39个和平团体提出全面裁军和废除航空部队的主张,还要求用非军事性和经济制裁等方法维护和平。1935年底,英国政府制定的重整军备、增加军力的措施提案也因议会中和平主义者的反对而迟迟未能通过。和平主义运动的一步步发展使得英国上下急切盼望能保住英联邦的既得利益,从而在全球内奉行一条维持现状、避战求和的外交路线。所以,绥靖政策的产生在英国绝非是张伯伦政府的偶然为之,而是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实质上是千万英国民众的意愿反映。

从英国统治阶级来说,他们也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休养生息、复兴经济。英国是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几个世纪的扩张侵略,脂肪满身,尤其是《凡尔赛和约》使他上升到世界权利的顶峰,就其能力来说达到了利益的饱和点,因此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中,英国人很清楚,就实力而言,“我们已经得到了一切或者更多一些,如果发生重新瓜分世界的武力争斗,英国只会有所失而不会赢得任何东西”。同时,英国是依赖国际贸易为主的国家,一旦战争爆发,贸易通道就会中断,世界市场就会崩溃,财政来源就会枯竭。[3](p172)所以,英国资产阶级打算利用德国的金融和工业资本,使它在经济上对抗自己在欧洲的劲敌法国资本。[4](p334)而重振自身军备,则意味着增加税收,举借贷款,这自然会影响经济复苏,大规模的军火生产也势必挤掉外贸商品的生产,这必然会损害垄断资本的当前利益。所以,极有影响的 《经济学家》杂志在评价1935年的政府预算时就明确表示:“限制军备是最好的政策” [5](p184)。

(二) 走向绥靖

温·丘吉尔曾对英国的欧洲政策这样总结过:“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强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权的国家……我们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他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伤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这样我们就保住了欧洲的自由,保护了欧洲的生气蓬勃和变化多端的社会的成长,……这是英国对外政策的不自觉的优秀传统。” [6](p6)这种所谓的对外政策的“不自觉的优秀传统”实际上就是要保持欧洲的均势。一战后,德国战败,法国已经取代德国成了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这是英国所无法容忍的。所以,英国开始采取抑法扶德的均势政策。1933年初希特勒崛起后,英国基本上还是执行传统均势外交,不过由于这种外交显得日益无效,对于法西斯国家日益嚣张的侵略扩张行径,英国政府逐渐求助于绥靖政策。1937年6月,尼维尔.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在如何对付心腹之患德国的威胁这个问题上,英国统治集团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其中占优势地位的是以张伯伦为首的绥靖派。他们反对全力重整军备,认为这将造成英国经济所不堪承受的压力。他们也反对大联盟政策。对法国,他们既蔑视其实力,又怀疑其政策—在远东和意埃危机中已经表明它不会真正支持集体安全,同它结盟又会鼓动它在中东欧的冒险;对于苏联,他们抱有根深蒂固的敌意和轻视,害怕联苏反德会使布尔什维克势力问鼎中欧;对于美国,“除了空洞的言辞之外,不能指望任何东西”;而德国,他们认为其目标是“有限的”、“民族主义的”,只要给予一些让步,它就会成为“一个满足了的国家”。总之,自己力量不足,朋友不可指望,同时也抱有“如能在欧洲满足德国关于修改凡尔赛和约中领土条款的迫切要求,也许能够导致持久和平”的希望,于是,张伯伦政府推出的对策就是“绥靖政策”。 [5](p188)对于英国政府外交政策逐步向绥靖政策转变的过程,我们从以下几条线索来阐明:

第一,一战结束以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英国人认定它紧紧地束缚住了德国的手脚,从此天下太平,这突出地表现在英国战时内阁早在1919年就作出过规定,各军事部门按假定“十年无大战”编制预算。即使到了1933年后,英国政府又提出了一个裁军公约草案。可见它仍然相信今后不会发生大战,只要通过外交手段竭力鼓吹并认真实现裁军,以满足希特勒的军备平等和其它要求,就可使他不至于铤而走险去发动大战。历史事实证明:外交不能弥补实力,只能实力支持外交。诚如艾登所说:“没有重整军备比较迅速的发展,在这个剑拔弩张的世界上,任何外交政策也不能获得成功的希望。” [7](p240)

第二,英国在麦克唐纳执政时期,很重视发挥国联的效能,但事实上,国联能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它在处理裁军、国际纠纷方面既拿不出切实的办法,也不能采取有力措施。1933年德国继日本宣布有意退出国联后半年多,正式退出了国联和裁军会议。1934年至1935年在英国举行了和平投票,其目的无非是要制造一种拥护集体安全体系和支持国联盟约的舆论。但这又有什么用呢?1934年12月初,墨索里尼在阿比西尼亚制造事件进行战争挑衅,麦克唐纳政府一方面同法国会商应付对策,另一方面发表国防白皮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英国政府对于重整军备仍未下定决心认真地去做,重点还是放在了外交和国际盟约以及裁军等方面。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关系及启示
下一篇论文:20世纪90年代台湾在美游说和中美关系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