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建国以来党内监督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时间:2015-06-10  作者:汪园超

摘要:党内监督是依据党章对党员和党员干部进行监督,它是在长期的党建实践中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党内监督的发展历程实质是党内民主、权力运行与制约和制度建设等三项共同推进的过程。建国以来,党内监督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变,转变的过程启示我们必须根据时代需要创新制度、发扬党内民主和监督并制约权力。
论文关键词:党内监督,发展历程,启示

一、党内监督的内涵和地位

监督,作为社会管理机制的基本手段,应当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就监督的本质而言,它是对权力行为的监督制约和调控活动。党内监督是监督一种重要形式,目前对党内监督涵义的把握,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其中不乏模糊认识。如将党内监督与党的监督混淆,把党内监督理解过宽。因为党的监督包含了党内监督,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党际监督等。有的对党内监督理解过窄,典型的观点有党内监督就是权力监督和党纪监督等。虽然学界对党内监督的概念理解存在差异,但是基本认同这样一个事实,即党内监督应当包括几大元素,分别是主客体、依据、核心、手段和目的等等。如任铁缨认为“党内监督是指党内各主体(包括全体党员和各级组织)之间,依照党章和党内法规相互监察、相互督促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实质是以党内民主为基础,以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以制约和保障权力的行使为核心,其目的是让党内生活按照既定的制度规范运行”。由此启发,我将从党内民主监督、权力运行与制约和制度建设等几个向量对党内监督在建国六十年以来的发展过程进行纵向分析。

二、建国六十年来党内监督的发展历程

建国六十年来党内监督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反思的过程,最突出的特征是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变。

(一)第一次转变时期(1949-1978年)

这一时期,由于新中国成立,中共从战争时期的革命党转变为和平时期的执政党。相应地,党内监督也经历了第一次转变。建国前,中共一大纲领中就规定,“地方执行委员会的财政活动和政策必须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应当说建国前党内监督还处于原则和理论阶段,这些原则只是适应战争时期党的建设需要,所以建国后,必须要在前期基础上建立新的适应执政党需要的党内监督体系。第一次转变表现为:1,从党内民主来看,党内民主的地位由战争时期仅仅作为党的原则上升为国家制度的高度。邓小平在八大上说过:“无论党内的监督和党外的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建国后,党内民主的发展表现在各个方面:坚持和发展了集体领导,注意发挥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完善了选举制度等。2,从权力运行和制约来看,党组织的权力由高度集中转向权力的合理分配。党的八大党章规定:一是上级党组织必须经常听取下级党组织和群众的意见,研究他们的经验,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二是在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职权划分上,凡属中央统一决定的全国性问题,由中央决定,而地方性质的问题由地方决定。3,从监督制度来看,我们党经历了从制度欠缺、机构不足向充分认识到要完善制度并建立专门机构的转变。如党的八大提出“要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又如1957年4月邓小平说过:“党要接受监督,党员要接受监督,八大强调了这个问题。毛主席最近特别强调要有一套章程,就是为了监督。”

总之,从第一次转变的效果来看,我们党确实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党内民主的发展、权力的合理分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都说明了党内监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探索的过程也经历了很多挫折,如很多正确的党内监督制度在后期并没有得到长期的坚持。所以,第一次转变从整体上看,并没有完全实现,所以第二次转变既是对第一次转变的继承,也是深化。

(二)第二次转变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共面临新的执政形势。国内民主呼声的高涨和经济全球化,向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应对挑战必须要加强党的建设,而党的建设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内监督。这个时期,党内监督经历了第二次转变,表现为:1,把党内民主作为党内监督的基础和力量来源。如确立了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为了保障党员基本权利, 2004年中央印发了经过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保障党员权利的专门法规。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同时,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和完善撤换或罢免制度等。2,从权力运行和制约来看,党内监督的重点逐步由监督党员转向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2004年中央印发的《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第三条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2009年中央发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起着重要作用。3,从党内监督制度和机构来看,它由在实践中频繁开展各种政治运动作为主要监督途径向真正建立专门监督制度和机构转变。2004年颁发的《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专门设置了“监督制度”一章,将多年来在实践中总结的监督经验归纳为,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巡视、谈话和诫勉、舆论监督、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等10项监督制度。这些制度覆盖了党内监督的主要方面和各个基本环节。监督制度的实施需要相应的监督部门,依据民主集中制原则,中共建立了由党的代表大会、党委会、常委会三个层次组成的领导体制。其中代表大会在该级党组织中拥有最高决策权和最高监督权。按照现行《党章》规定,“党的各级党委会向同级的党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除此之外,中共还建立了党的纪检机关,这是党员群众行使监督权力的职能机关,是保证党员干部为政清廉的专职机关,这些机关在党内监督中发挥了难以取代的作用。

三、建国六十年来党内监督的启示

(一)总体上看,建国以来党内监督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探索、反思和变革的过程。它表明党内监督已成为贯穿于党的事业的全过程的一条主线,如果遵循这个主线即坚持和创新党内监督制度,那么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得到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事业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如果背离这个主线即削弱党内监督或墨守成规,那么党就会犯错误,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所以,可以这样说,党的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于党内监督,而党内监督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创新党内监督制度。

(二)具体来看,党内监督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党内民主、权力运行与制约和制度建设等三项系统推进的过程。所以,在分析党内监督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必须把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主题。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内民主从本质上讲,就是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制度,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党员的主体地位是通过党员的民主权利来实现的。通过提高党员的地位发展党内民主监督,达到对权力的合理有效制衡。同时,必须把民主集中制度,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原则。实行高度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具有强大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高度的党内民主,是集中统一的基础;有效的集中统一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前提。

2、必须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和滥用。建国后,我们党实行的是“一元化领导”制度,即党的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第一书记,这就使权力过分集中于少数手中。权力的过分集中既会导致重大决策的失误,贻误党的事业,也会为滥用权力提供很大的空间,腐蚀了党的队伍。所以,党内监督的核心应该是对权力的监督。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内监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必然要求。

3、必须完善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建立科学有力的权力制约机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质。过去,由于党内监督制度匮乏和制约软弱无力,导致了党内防错纠错功能缺失,使党在关键时刻难以防止错误的发生。所以,党内监督的重点是要实现由依靠群众运动向依靠制度建设的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大学生入党后党性继续提高的研究
下一篇论文: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长效机制探索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