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评析解构主义翻译观_启示和思考-论文网

时间:2015-03-24  作者:郑涛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理论进行简介,然后分析了解构主义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做出的贡献,并对解构主义翻译观提出质疑,指出它的局限性,最后作者得出启示并进行了一定的重新思考。本文旨在通过评析结构主义翻译观,浅谈对此的认识和思考,在今后的研究中,取长补短,理论和实践要紧密结合,论据和论证统一,不走极端,能形成自身的描写性原则和自身的一套理论体系。
论文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观,贡献,局限性,启示和思考

一、引言

解构主义,又称后现代结构主义,它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一股现代主义思潮,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故曰“解构主义”。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大师JacquesDerrida,MichaelFoucault,RolanBarthes,PaulDeMan等。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于法国,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西方翻译界影响日益扩大,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主张异化,保存翻译中的异质文化,本着尊重宽容的精神,采取延搁,痕迹,增补等合理的解构主义策略,处理翻译中的差异问题。但同时,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观对传统的翻译理论进行了冲击,缺乏系统性,论证多而论据很少,存在着理论观点上的危机。

二、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观

解构主义产生于西方文艺理论对解构主义的批判,而翻译是一门开放的学科,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解构主义的渗透和影响。首先,德里达在解构主义中提出意义的不确定性,是基于索绪尔语言学中的“符号差异决定意义”论的。索绪尔指出语言具有任意性,单个符号只能和其他符号进行对比,才能产生意义。在此,我们暂不考虑索绪尔观点的对与错。但是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月亮”。当我们说月亮一词时,听者马上反应出这一事物指什么,并不需要与其它符号进行差异对比。为什么呢?因为能指的发音与所指的联系是固定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就是传统翻译理论赖以安身立命的前提。这也就说明了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观主张不可译性,为翻译开拓了更广阔的视野,挑战了传统的翻译理论。第二,解构主义代表人物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提到:“在生存的进程中,当一部作品闻名遐迩时,不纯粹传达主题的译文便开始问世。在译文中,原作的生命获得了最新的,继续更新的和最完整的展开。”这就说明解构主义不再视作者为主人,视译者为仆人,侍从等奴役地位。译者得到了重视,地位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终于可以冲破束缚,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三、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贡献

1.解构主义对翻译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延异”。此词来源于法语词“differ”,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差异;第二,推延,言外之意,迂回,回避,替换之意。文本是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意义是在不断变化的,原语和译入语的文化差异无处不在,因此不可译现象会时常存在。那么,延异这一解构主义策略对于处理此类现象有不可或缺的实用价值。而使用此手段,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求译者充分透彻的理解原文,理解原文的异质文化。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二奶奶和三奶奶打扮得淋漓尽致,天气热,出了汗,像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

------围城

Seconddaughter-in-lawandthirddaughter-in-lawhaddonethoroughmakeupjobswhich,becausetheyhaveperspiredintheheatsomuch,lookedlikethehalf-melted“happiness”ontheweddingcake.(KellyandMaoGuoquan)

此句话中的汉语短语“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中,中心语为“蛋糕”,“奶油喜字”为定语。但是在译文中,中心语则被变成“喜字”,意义明显与原文发生偏离,给读者造成“奶油喜字已经半融化”的错觉。而原文本要表达的是带有喜字的蛋糕已经半融化。因此译为“……lookedlikethehalf-meltedweddingcakewiththecharacter‘happiness’.”更为合理。

2.为译者提供了无限的创造性空间,使译者充分运用自己的百科知识体系,发挥潜能,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译本,为满足不同的读者群服务。由于文本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译者不必为源文本的终极意义所束缚,可以有无限自由的空间,任意在可利用的天地中驰骋。因此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版本,他们可以说自己的译本已经很接近源文本的终极意义,但无一人能声称自己已经完全到达了终点,译本无可挑剔,与源文本意义得到了完美的匹配。因此翻译的过程需要无休止地追踪印迹。正是如此,目前,许多原著的译本层出不穷,或个人译,或合译,市场上的译本琳琅满目,使读者不知如何是好。中国的《论语》《道德经》《庄子》…..已经多次被译,译者不乏国外的大师。外国名著也不例外,估计《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的译本远不止四种,笔者在自己学校图书馆就已经找到四种。温家宝总理已经阅读过100遍的床头书《沉思录》,由德国哲学大师著成,已经运用多国语言译为多个版本,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影响与制约翻译的政治,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等因素迟延了翻译文本的“近真”,这种对“近真”的追求激起了许多翻译爱好者对意义不确定性的探索与研究,从而促进整个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

四、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局限性

1.论证的绝对性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观认为原著依赖于其译本而历代传承下去,即译作被视为传播和宣传媒介。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谈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_人文素养-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因素_不可译性-论文网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最新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