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

时间:2013-01-04  作者:卢宁,郭海宏
(三) 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导向,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创新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们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出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深深扎根于实践的土壤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④] 他们还强调:“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⑤]因此,把社会主义制度视为一种不断发展着的运动状态,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结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经济制度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样也遵循着这一基本法则,同样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改革、创新、发展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出的主动回应,它是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保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很好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创新中的导向作用。我们明确了多年来争论不清的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厘清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将市场经济的优势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和借鉴西方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我国确立和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地消除了我国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羁绊,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如果没有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改革传统的社会主义理念和制度;如果没有对社会主义重新认识而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则中国的改革绝不可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前途和命运仍然是决定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能否通过不断创新有效地应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提出的各种挑战,在纷繁复杂、急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或缺。

(四) 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导向,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文明的体现是全面的、整体的政治论文,既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文明,同时也有政治方面的文明。而政治文明则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及其政治进步。政治文明中政治制度文明是精髓与核心。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认为,政治是根源于经济的,是对经济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反应;但是政治由于涉及各阶级、各阶层和各社会集团的物质利益,并且这些物质利益需要通过政治特别是政治权力来达到,因而政治对经济基础也就具有了能动的反作用。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是整个上层建筑中最具决定意义的部分,在政治上层建筑里,国家权力、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又构成最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改革政治体制,意义非常重要。

我国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导向的一种渐进式改革。首先,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即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①要确保社会稳定,“只要有利于中国稳定的就是好事。”②要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制度建设“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③所以要扎实稳定地进行。其次,明确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④“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⑦]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根本途径。其三,确定政治制度改革成效的评判标准。政治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⑧] 回顾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其能在干部职务终身制、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基层党组织的直接选举、加强公民意识培育、促进公民社会成长以及国家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是缘于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把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建设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建设道路的结果。这条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架构;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又有符合国情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已经并将继续展现出它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当前,随着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显露的问题,我国政治体制继续深化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继续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依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政.意识形态建设与和谐社会制度创新[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5):17-20.
[2]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3]王维平等.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8-25.
[4]刘莉.确立和谐社会中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9):176-177.
[5]曲明哲.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J].党政干部学刊,2008,(10):3-6.
[6]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J].思想理论教育,2008,(12):4-9.
[7]曹长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72-76.
[8]韩露.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变化的背景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J].学理论,2009,(9): 50-52.
[9]袁秉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十七大以来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及问题_政治论文
下一篇论文:发挥党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_中共党史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