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关系之探析_杂志铺

时间:2012-04-23  作者:佚名

论文导读::民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探析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民主,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成果,也是人类普遍的政治追求。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民主理论。而我国则开辟了人类历史先河的新型政治,正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如今,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形势下,进一步探析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对保证当前我国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能够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主要是指这一理论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以及革命导师列宁的关于民主的基本看法的学说,它包涵了一系列丰富的民主思想。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出发,认为民主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按照某一原则和方法来实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国家制度。正如列宁所认为,即“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因此,它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杂志铺,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1]。这一理论从国家的角度来揭示民主的本质,民主在形态上是一种国家制度,实质上表现为人的民主权利。这里的民主是一个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政治范畴和历史范畴,坚决反对脱离阶级的观点、历史的观点来抽象地谈论一般民主问题,即民主具有阶级性、历史性、具体性、多样性等特征,进而民主在实践中与专政、集中、法制、经济等既对立又统一。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民主理论。工人阶级在条件成熟时,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民主或社会主义民主。“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这包括两个意思:(1)无产阶级如果不通过争取民主的斗争为社会主义革命作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2)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2]即通过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逐步过渡到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求得人类的真正解放,建立自由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践行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价值诉求和终极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是在深入分析当时社会现实的前提下,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在对封建专制主义批判和对资产阶级民主剖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民主的阶级实质,阐明了无产阶级民主的历程,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正确方向,作出了划时代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揭示了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民主经历了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递进演变过程。列宁对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予以明确概括:“发展的辩证法(过程)是这样的:从专制制度到资产阶级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到无产阶级民主;从无产阶级民主到没有任何民主”[3]。可见,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就是民主质的转变和量的积累过程,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民主,其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总之,作为国家形态的民主愈发展,它就愈接近成为多余的东西而自行消亡,其趋势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终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二)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确立了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充分的民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民主观的重要原理杂志铺,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确立了发展人民民主的政治方向。论及社会主义和民主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无产阶级解放时,曾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4]。后来,列宁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保障民主的方向,而民主的方向则影响和决定了国家的前途命运。为此,我国今后的民主建设要始终坚持人民民主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政治保证。

(三)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原则和方法

经过长期理论探索与民主实践,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包含有一系列关于无产阶级民主的理论原则与方法,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方法论指导。其中基本且主要的原则表现为:

一是人民主权原则。马克思主义民主观遵循人组成社会、社会决定国家、人民收回国家权力的逻辑思路,认识到国家权力来自于社会,来自于人民;社会参与国家、社会制约国家;其最后的归宿必然是权力回到社会,回到人民。共产主义社会实则是民主发展的最完善的形式,把社会委托给国家的那些权力重新还给社会,人民主权原则得到彻底实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正是在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政治原则的基础上予以全面展开,以推动每个公民合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为政治出发点,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二是民主集中制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同时又必须是高度集中的。随后,列宁在俄共建党史上,首先提出并模范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反复强调党内进行重大决策时,要全面自由地展开讨论,坚持少数服从多数,行动一致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少数发表和保留意见的权利与加强对党和国家的监督。我国发展创新了这一原则,努力做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有利于防止和根除官僚主义和腐败,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民主,维护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

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能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观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作为具有实践性、继承性和独创性的理论,为后人对它的解读提供了广阔空间。为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把这一民主理论植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杂志铺,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创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突破,并使其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

(一)理论研究层面: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理论

我国在长期的民主政治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因素,汲取中国传统民主思想的精华成分,总结我国民主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产生了民主法制、依法治国、政治文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新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具体表现为: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奠定了国家体制的民主基础;论述了统一战线理论,建立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深刻认识到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等科学论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要适合中国国情的观点;论述了民主与专政、法制、纪律、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阐述了民主政治法制化,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密不可分,必须把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论述了依法治国思想,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把共产党执政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相结合,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权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政治文明这一科学概念,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系统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5];科学论析了发展党内民主的意义与方针,提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等论断。

(二)民主实践层面:创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模式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认为,民主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世界上从不存在惟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为此,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应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指导,把握人类民主政治发展规律,吸收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紧密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增量式民主发展模式。

这种增量式民主的本质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谋求制度本身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具体落实的渐进增量过程。其内涵主要体现为:立足于我国国情,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杂志铺,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具有促进作用,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路径;“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6]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形式;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渐进式改革,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在动态稳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辩证关系犹如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关系,即形成一种运用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去指导我国发展民主政治和通过我国民主政治实践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和谐共生关系。为此,马克思主义观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应科学准确地认识、把握与深化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密切结合我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积极探索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6.
[2]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8.
[3]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5]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47.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安医大五年制本科生政治社会化进程研究_教育
下一篇论文:后危机时代中国处在重大转型期—探索五个转型的系统工程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