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

时间:2013-01-04  作者:卢宁,郭海宏
制度创新中“以新的观念为指导”是推进制度变迁的必然要求。因为制度创新涉及到经济利益的调整,还包含人们的权利和价值、文化观念的调整。从意识形态革新视角来看,在制度创新中需要通过倡导一种社会普遍接受的与制度创新相生相伴的意识形态作为制度创新的共识基础,新旧制度的替代变革才有可能发生。所以,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制度创新,需要有一定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等意识形态的引导与发展来与之适应,而只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并为社会所接受时,制度创新才能有效推进。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成为制度创新的重要因素,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能够促进制度创新的更好践行。

二、社会主义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支撑力量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政治论文,立足中国国情进行了伟大的历史性创造,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不断丰富起来,其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一)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制度创新,首先从改革经济体制入手。为此,党中央先后作出三次重要决定:一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了旧经济体制的弊端,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新制度。二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通过创新不断取得新成就:其一,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其二,确认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另一方面,又必须保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三,实行多样化的公有制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混合所有制、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都是可供选择的有效形式。其四,制定了“新三步”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即2010年比2000的GDP翻一番、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0年建党100周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五,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科技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六,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发展新阶段的挑战,提出了科学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的一系列创新实践中,最为显著的制度创新,就是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创新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一个包容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经济制度,既坚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性,又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探索提供了条件,正是多元化所有制的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活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认识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发展与巩固。

(二)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起步的。从邓小平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开始,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改革,除了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外,还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进行了多种制度创新。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基本框架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从权力集中的政治体制逐步向权力民主政治体制转变,社会制度的基础由工农联盟扩大为全体社会成员。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提出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政治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党政分开,实行依法执政的领导方式,党的领导得到加强与改善;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选举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民主建设,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制度,推进基层民主建设;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实行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政治透明度;实施公务员制度;进一步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实行公开选拔和任用领导干部制度,提高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化程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推进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政治需求,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依法治国与法德兼治和构建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方面有序、有效地推进,从而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和政治保证。它不仅是对政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三)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文化科技体制改革

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必然带来文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提出了一系列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为根本动力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价值观,乃至风俗习惯都发生了变化。新理念、新价值观,需要通过新的文化制度加以规定。精神文明建设是文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中共十五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作出了纲领性的表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了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这促成了我国许多省市在文化领域进行了文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革;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凝聚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同心同德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党的十七大又提出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总之,文化科技的制度创新,在促进文化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旗帜与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证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政治论文,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与创新的行动指南。

(一) 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导向,是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其本经济制度。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个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并不取决于经济关系的多种构成,而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关系。在我国现阶段,虽然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关系呈多元化,但其中的公有制“主体”部分却是“一元”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是这个社会的领导阶级。因此,反映在上层建筑思想领域,作为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的指导思想,也必然是一元的,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导向,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的需要

在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是国家权力运转的中枢,它决定了包含有政治、经济体制等国家制度总和的变革发展方向及其运行的原则和方式。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制度创新的主要和重要的力量,尤其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执政的指导,加强自身的全面建设论文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指引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锻炼了我们党,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使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然而,面对新时期,党的建设问题上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模糊认识。在党的性质问题上,有观点认为在我国剥削阶级已被消灭了,它的对立面的工人阶级就不复存在了,因而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全民党”;在党的纲领问题上,有观点认为现在搞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在党的指导思想问题上,有观点认为作为诸种学术流派的一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应当与其它学术流派“平起平坐”,不能作为超越其它流派之上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宗旨问题上,有观点主张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内生活,用“利益机制”指导党员的行动;在党的组织原则问题上,有观点认为民主集中制是造成个人专断的根源,是与民主不相容的,应该废除它;在党的领导问题上,有观点认为经济与利益的多元化,必然产生政治上的多元化,提出在中国应该实行“多党制”;凡此种种都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相悖。因此,对于执政党及其成员来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才能在理论上明辨是非,澄清模糊认识,消除错误观点,坚定正确信念;才能确保党组织的纯洁性和战斗力,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变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十七大以来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及问题_政治论文
下一篇论文:发挥党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_中共党史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