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句法象似性的修辞效果分析_标记象似性

时间:2011-07-01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象似性是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是人类认知或经验的反映。而修辞是说话和写作的一门艺术。本文旨在将象似性理论与修辞结合起来,运用句法象似性原则中的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来讨论其修辞效果。
论文关键词: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距离象似性,修辞效果

 

20世纪以来,象似性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象似性研究是建立在跨语言和类型学的基础上的,让我们以新的角度进行语言研究。很多著名学者,比如国外的Haiman (1980,1985), Givon (1985), Lyons(1991), 国内的许国璋(1998),王寅,沈家煊等对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表层结构和深层机制有了相对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象似性的研究对象也从语音和词汇层面,扩大到了句法,语篇,语用等领域。John Haiman 在1985年出版的两本书《自然句法》,《句法象似性》中谈到:句法的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成分象似是指句法成分与经验结构的成分相对应;关系象似是指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与经验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应。句法中的关系象似原则关键词汇手段形成的修辞格;另一类是运用句法手段形成的修辞格。本文通过分析典型的英汉例句,从句法象似性的数量,顺序,标记,距离四方面来探讨其修辞效果。象似性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全新的分析修辞效果的手段。

(一)数量象似性原则的修辞分析

数量象似性可定义为: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象似,与可测度成反比象似。概念量越大,越复杂,所用语言的单位数量也就越多。越是复杂的概念,在思维时处理起来就需要更长的时间,语言表达时所用的单位数量也就相应的多。Newmeyer (1998)指出句法或形态的复杂程度越高,那么它所拥有的语言成分要素就越多,语义就越复杂。Haiman (1985a:147) 指出:“形式的复杂程度与概念的复杂程度是一一对应的。“应此语言材料的数量越多,它所表达的内容就越多。正如同Reddy在管道隐喻将语言形式视作容器,其所表达的意义视作容器中所装的内容。这样“形式-意义”就如同“容器-内容”的关系。容器越大所装内容就越多,语符越多所表达的意义就越多,这就是数量象似性原则。这种原则可以体现在反复,排比,对照等修辞现象中。

(1)反复

反复是为强调某种意思标记象似性,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反复可以发生在词汇层面也可以在句法结构层面。为了达到数量象似性的修辞效果,可以通过增加语言符号的数量,来表达概念的复杂程度或增强情感。换言之,人们使用更多的语言符号去实现某种修辞效果。反复从结构上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是连续的运用相同的单词而没有间断,如:艾尔弗雷德.丁尼生的诗:

Break, break, break.

At the foot of thy crags, O Sea!

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

诗人连用3个“碎了”,表达他对童年挚友逝世的悲痛以及时光流逝,光阴不再的感慨。昔日里,和好友一起共度的美好时光已一去不复返论文格式范文。诗人痛彻心扉的心情溢于言表,连续反复的使用将作者的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了。同样的例子还有北宋词人欧阳修的《蝶恋花》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深深”一词已写出庭院之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 ”字的设问,让庭院的“深”,“旷”更加让人寻味,反复的使用使得景深,情深及意境的深远。间隔反复是相同单词的非连续重复。它又可以分为四种:a 首语反复(anaphora): Old wood best to burn, old wine to drink, old friendsto trust, and old authors to read. b尾语反复(epistrophe): And will you, will you, I will marry you. (WilliamShakespeare) c 首尾反复 (symploce): Broke oathon oath, committed wrong on wrong. d 逆转反复 (antistophe):Lay a load onmy weary eye. It was the same everywhere, crime and betrayal, betrayaland crime.

视觉,声音的图像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并且通过认知,大脑获得信息。重复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意欲强调的信息。总的来说,重复的运用可以让语块变得更大,给予人们某种视觉,声音的意识,从而达到强调和表达强烈感情的显著效应。反复就是通过增加语符量,而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这正是数量象似性原则的体现。

(2)排比

排比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它的文体效果是通过频繁的或规律性的使用一种模式而去预测某种含义,从而有助于强调某种观点。它具有平衡,清晰和连贯的特点。排比广泛地被运用于演讲,祈祷,诗歌和广告语中,因为它能产生强有力的情感效果。

a让描述更加生动;

Good in all, in the satisfaction and a plomb ofanimals,

In the annual return of the seasons,

In the hilarity of youth,

In the strength and flush of manhood,

In the grandeur and exquisiteness of old age,

In the superb vistas of death.

( Walt Whitman: Song at Sunset)

b 让推理更加有说服力;

You can fool all of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andsome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 but you can’t foolall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

c 振奋人们的精神,让人们受到鼓舞,在演讲词中: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sweat. (Winston L.S Churchill )

与反复这一修辞手法相同,排比也是通过语符量越多,语块越大,从而传达的信息量也越大,让读者对篇章的理解也更为清晰和透彻。节奏韵律相似的句子结构功能会让我们对作者叙述的事物或情形产生强烈的感情,如: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 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 Francis Bacon, Of Studies) 文章中,培根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本句使用排比来突出学习的三种功能怡情,博彩,长才,这三个短语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较复杂的句子而提供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如缺少其中一个短语,作者的意思就不能完整表达,其含义与句子的字符数量密切相关。

(3)对偶

修辞中另外一个能凸显数量相似性原则的就是对偶。它是把两个字数相近,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并列从句成对的排列在一起,用以表示两者的对比或对照关系,这种特殊的并列称为对偶。例如:

(1)Manproposes, God disposes.

(2)A youngidler, an old beggar.

(3)When povertycomes in at the door, love flies out at the window.

为了使文章有说服力和表达某种强调,对偶经常运用到公众演说,散文写作,谚语,名言警句中等。这种表达对于效果烘托非常重要,可用于表达一种深刻的判断,幽默,讽刺和强调。如上面的例子中,通过添加与句子第一部分并列相反的对比部分标记象似性,我们知道了“man 和God”,“young andold” “idler and beggar”以及 “poverty and love” “at thedoor and at the window”之间的对照。但如果将对比的部分删除,则对句子的强调就会明显减弱,使本来十分出彩的句子变得平淡无奇,也就失去了那种充满哲理的深意。所以对偶就是通过增加对照部分,而扩大语符量,从而传达出更多深刻的含义。

(二)顺序象似性原则的修辞分析

顺序象似性可定义为: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与思维的顺序象似。事件发生的顺序以及概念认知的顺序与语言的线性顺序相对应,包括句法成分排列及篇章叙述中对时空等顺序的映照,在语言中可以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语言学家Givon强调在一连贯的语篇中句子的顺序将与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一一对应。例如::凯撒的经典名句“Veni, vidi, vici” ( I came, I saw, Iconquered) 这三个成分的顺序与历史事件的顺序相符合。因此,顺序象似性的认知基础是建立在事件的叙述顺序之上的,它与人类的直接经验的认知过程相一致。例如: He got on the bed and fell asleep. 很明显,第一个句子与事件的时间顺序是对应的,而第二个句子很奇怪,因为它不符合自然顺序。西方文化是以“Me-first” 为原则的,并由此反映出“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思维方法,比如:英语中的指示代词“this”, “these” 指的是离说话人近的事物,而“that” “those” 往往指的是离说话人远的事物。英语中的这种观念不仅决定了在时间和空间上先小后大的语序排列顺序,而且还渗透到语言单位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一般英语中较大的,较重要的,较复杂的单位多排在句后,因为西方人认为语句末端是传递重要信息的地方。E.g. There is a girl in red skirt reading abook under a big tree. 两个后置定语同修饰girl, 短的在前,长的在后,符合英语从轻到重的原则。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充分发挥“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_语文教学论文
下一篇论文:语言非范畴化实现的机制与认知理据_认知语言学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语文教学论文
最新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