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从肯尼斯.伯克新修辞理论看温家宝总理演讲的话语动机

时间:2011-06-10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肯尼斯.伯克指出。伯克将注意力导向“戏剧主义”和“行动”。演讲文本的类型及特点。他通过分析戏剧来研究人类动机。
论文关键词:肯尼斯.伯克,戏剧主义,戏剧五位一体,演讲,动机

 

演讲作为一种艺术性的活动自古以来就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政治经济平凡交往的今天,其作用就更加不言而喻。语言和政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以至于有的语言学家就断言“政治就是语言,相反,语言就是政治”,语言和政治的这种密切相连的关系也明显地反映在政治演讲上。本文试图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弗大学的公众演讲语篇为研究对象,用肯尼斯.伯克新修辞理论体系中的戏剧五位一体理论来解读政治演讲语篇的人际功能和社会动机。此类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政治演讲修辞的模式,而且有助于新修辞理论的实际应用。

一、理论基础

肯尼斯.伯克认为“人是使用象征的动物”。基于人与象征之间这些关系认识的基础上,伯克看出对待“语言本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和态度。一种是“科学主义”(Scientistic)---专注于通过语言捕捉或确定事物的“本质”;另外一种是“戏剧主义”(Dramatistic)---专注于语言的“表态或劝勉”(attitudinal or hortatory)功能。伯克还将人类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根据它们是否受动机驱使或者由动机促成区分为“活动”(motion)和“行动”(action)两大类。在对“科学主义”和“戏剧主义”这两大态度以及“活动”和“行动”这两大类别加以区分的基础上,伯克将注意力导向“戏剧主义”和“行动”。凸显了“表达态度”和“劝勉行为”等象征功能的重要性,并得出一切话语都免不了带有“劝说性”也即都具有修辞性的结论。因此伯克认为,修辞的基本功能就是施事者通过词语的使用促使其他施事者形成某一态度或采取某种行动。

肯尼斯.伯克从不同角度和出发点对人类究竟如何应用象征资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戏剧主义”就是伯克所提出的象征应用哲学语文教学论文,他通过分析戏剧来研究人类动机,是一种根据行为而不是传递信息手段的语言分析和思想分析技巧。不同语言的选择表明不同人的行为方式,因而语言发挥了产生行为动机的重要功能。正因为语言和动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和微妙,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其修辞技巧来发现修辞者背后隐含的动机。

“戏剧五位一体”(Dramatic Pentad)是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理论体系的主要术语之一。伯克以戏剧及其基本元素作为理解动机和象征关系的基础,确定了五个必不可少的关键词构成的一个基本认识框架。他将这五个关键词确定为“行动”(act)、“情势”(scene)、“施事者”(agent)、“手段”(agency)以及“目的”(purpose),并将由它们构成的“辞屏”命名为“戏剧五位一体”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五个关键词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为此,伯克引入了“比配关系”(ratio)这一概念来描述“戏剧五位”一体中五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一种共存的关系,相互依存、渗透和转化。每一个元素并没有自己固定或稳定的本质内核,其定义特性事实上由它和其他元素构成的一系列“比配关系”确定并随着这些关系的变动而变动。凸显其中某一关系而不是另外一些关系将调整和改变我们对这一元素的认识。而一旦我们对这个元素的认识发生了调整和变化,我们对相关象征行动动机的认识也跟着发生变化。伯克用十个“比配关系”比较详细阐述五种元素之间的多种关系。这十个“比配关系”是情势/行动、情势/施事者、情势/手段、情势/目的、行动/目的、行动/施事者、行动/手段、施事者/目的、施事者/手段。手段/目的,颠倒每一对“比配关系”的顺序将演变出另外十种比配关系。“比配关系”之间的灵活变化可以使得我们可以对感兴趣的某一象征行动的动机加以推测和确认。

二、实例分析

2.1 演讲文本的类型及特点

演讲与修辞是相辅相成的。追根溯源,修辞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劝说性演说,这种劝说性的演说是古希腊时期修辞学的全部内容。政治演讲是一种典型的修辞活动,其话语是修辞性的话语,具备修辞特征。

一般来说,要想准确解读文本,我们必须首先要弄清楚手头文本的风格及特点。不同文本在其思想摘要对演讲者的话语动机进行深刻的分析。

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先生于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的哈弗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为什么温家宝总理要在此时发表这演讲呢?为什么他会选择这样的题目作为其演讲题目呢?他的话语动机又是什么呢?

2.2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10日演讲动机分析

关于动机,肯尼斯.伯克指出,一个表述词语具有双重的内容,因为在叙述物体的性质时,它包含了对那种物体的一种暗含的行动方案,因此起了动机的效果。分析表演主体将使用何种“比配关系”以及怎样的因果关系前景话,就可以发现人们在修辞活动中所流露出的修辞动机。温家宝总理为了让不了解中国历史的美国青年"把目光投向中国"、更加全面的认识中国,从历史角度阐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的发展现状,中外文化交流、中美的民主进程等语文教学论文,提出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开展广泛的文明对话和深入的文化交流的主张。温家宝总理此次高校演讲理念是否能够得到广泛一致的认同,年轻美国人是否真的通过温总理此次的演讲就能真正意义上了解中国,所以对其动机的分析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

2.2.1情势/行动比配关系

人们做一件事要么是“形势所迫”、“见机行事”甚或“逢场作戏”( 行动/情势),要么出于“个人性格、兴趣、爱好或承诺” (行动/施事者),要么因为“万事俱备”或者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行动/手段)要么由于受到所怀有的“报复、雄心”的驱使(行动/目的)。情势和行动之间的比配关系意味着话语主体认为是因某种情势导致某种行动的产生或者规定某种行动的必要性。肯尼斯.伯克将“比配关系”看作为因果关系。情势/行动比配关系指在某一情势所发生的行动,这是由行动发生是情势所要求的,行动的恰当与否取决于情势。温家宝总理在此次演讲中,为其话语行动及话语所倡导的行动建立起适合的情势。 “中美两国相隔遥远,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但愿我的这篇演讲,能增进我们之间的相互了解。要了解一个真实的,发展变化着的、充满希望的中国,就有必要了解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是温家宝总理演讲稿开篇里的话,为后面陆续出现的场景奠定了基础。演讲稿接着就回顾了中国的发展史:“昨天的中国,是一个古老并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大国。”着力强调了中国作为唯一一个薪火相传的文明古国在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中华文化对近现代西方文化的重要影响,指出中国文化总体上是崇尚和平的。“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温家宝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的发展现状。这里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一,温家宝强调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后解除了在政治、文化、物质等多方面的束缚;再次说到社会主义是汪洋大海,一切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思想都可以被吸收借鉴。其二,温家宝说中国的人权状况并不是“十全十美”,但他引用罗斯福曾说的“贫者无自由”来说明必须有生存权才能扩大民主。同时,他特别着重强调要保障农民、工人的合法权利,要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既要保护公有财产,也要保护私人财产(注意不是私有财产)其三语文教学论文,他谈到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发达的大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很大。“明天的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和充满希望的大国。”温家宝阐述了对中美关系的看法,认为应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发展来之不易的友好关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美两国相隔遥远,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这一大情势就必然规定了行动发展的必然特性,即我们得一步步了解中国的发展史,了解中国的昨天、今天及明天,了解中国推崇“和而不同”思想境界。我们从温总理演讲稿的层层推进中可以看出温总理隐含的动机,即他的演讲目的就是要使美国年轻人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与美国人印象中的社会主义“划清界限”,让美国年轻人了解到中国是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国,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大国,

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人强调“和而不同”,中国允许不同意识形态的存在,不会把一国的价值观强加于别国,不会进行经济、政治及文化入侵。这一观点也正好破除到处谣传的“中国威胁论”。为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及壮大提供一个和平发展的大环境。

2.2.2行动/目的比配关系

行动/目的比配关系就意味着话语主体认为特定目的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行为。温家宝总理选择美国著名学府哈弗大学进行演讲,且把标题名为“把目光投向中国”,在演讲中从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这三个方面着力的介绍了中国的发展史,是有其特殊的动机的。他的受众是美国高级知识分子,其中某个人也许有可能是美国未来的总统,他们的意识形态足以影响到整个美国的意识形态,他希望美国顶尖学府的青年人可以正确、准确的看待中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破除以前美国人对中国的错误理解,破除以讹传讹的状况。

2.2.3施事者/行动比配关系

施事者/行动比配关系就意味着话语的主体如何通过其行动表现其素养。在温家宝刚刚开始演讲几分钟时,前面大约十几排的一名女听众突然起立语文教学论文,手里举着事先准备好的一面类似锦旗的东西大声控诉,打断了他的演讲。温家宝很礼貌地停下来并认真聆听,面部表情也比较自然,没有显出太多的尴尬。当主持演讲的哈佛方面人员马上向温家宝道歉时,温家宝说,“没关系,我不会被打扰,我相信3亿美国人民是支持发展中美友好关系的。”之后又重新开始了演讲。从这个短暂的交锋中,我们可以看出温家宝总理所表现出的大家风范。此时的温总理,他不仅代表他个人,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了一个国家。他向美国人,甚至向全世界的人展现了一位中国总理的形象。

三、结语

本文借助于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里五位一体理论,分析了行为主体将何种关系比以及怎样的因果关系前景化,从中挖掘出修辞情景中的隐含动机。同时也为政治演讲语篇的解读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理论视角。我们也从中可以看书政治修辞家们是如何运用一系列的修辞策略来吸引听众,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达到其演讲的多重目的,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蕴含在政治演讲里的深层含义。


参考文献:
1.Burke, Kenneth. ARhetoric of Motiv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2.Burke, Kenneth. A Grammarof Motiv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3.Burke, Kenneth. Languageas Symbolic Ac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
4.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三联书店,2004.
5.刘亚猛.西方修辞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看“得”的用法_语法意义
下一篇论文:充分发挥“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_语文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语文教学论文
最新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