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背景信息)
步骤四:此外,X也许已经知道Y的回答是肯定的(事实背景信息)
这是从十个推论当中选取的四个,格赖斯会话一般原则在整个推理过程中只出现在步骤二当中,而且步骤三和步骤四表示说话人X事先心里就确定Y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在塞尔之前提出的适切条件的预备条件中认为说话人X事先不知道答案且希望得到答案。因此适切条件和塞尔后来提出的自认为更完备的解释框架似乎有自相矛盾的嫌疑。当然,塞尔在其文章中说道:“以上分析最大的问题就是,关于间接言语行为到底该如何表达和理解的推理理解机制是宽泛的一般的,是不能只束缚于某一句法形式”。 (Searle, 2001: 48)
4.2 关于术语赘述的质疑
利奇认为,所有的言语行为(除了少数显性施为句外)都是间接的。J. Thomas (1995: 94) 认为塞尔所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是不必要的术语重复。(姜望琪, 2003: 55) 在塞尔看来,有些句子的次要行事行为语力(话语意义)和首要行为语力(字面意义)是重叠的,因此听话人不用花很多精力就能理解。但是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针对那些听话人不能轻易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的句子。 用塞尔自己的话说,即间接言语行为中增加的不是附加或者不同的意义,而是附加上说话人的意义。但根据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的分类,以言指事行为是指说出带意义的语词语句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字面意义。而以言行事行为就是塞尔提出的首要行事行为,即话语意义。 理清头绪,奥斯汀认为字面意义不是行事行为,而是以言指事行为并没有行动,而塞尔则认为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都是行事行为,只是两者地位不同,一个是次要,一个是首要。所以,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问题,首先塞尔的首要行事要点和次要行事要点和奥斯汀的分类有部分术语赘述的嫌疑,其次塞尔所指的次要行事要点或字面行事语力和奥斯汀的以言指事虽然都表示字面意义,但所属是不同的。
5结语
间接言语行为的提出对行事语力的解释有很大贡献,也是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史上的重大一步。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的,单从一个角度来看总是会存在不同的缺点, 因此,多角度研究以及大量的理论研究的注入才是推动言语行为理论进步的有效途径。 本文主要针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部分进行分析和理解,对比奥斯汀和塞尔的部分术语,缺乏语料分析和实践运用,只结合前人研究在理论理解上浅谈个人理解,有待更多学者充实和指正。
参考文献
何兆熊. 语用学文献选读 [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9
英语中的间接请求及其分类 [A], 《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 [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
新编语用学概要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